最初的红绿灯只有红色、绿色两种两种。
在1868年,最早设立交通信号灯的是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位置。那时候的信号灯使用的是红色跟绿色两种颜色的信号灯,而切换信号需要更换灯罩的颜色。
不过那时候的信号灯不是电子控制的,而是人工手动进行信号的更换。由于那时候还使用燃气灯,使用的时候煤气不稳定,很容易就发生煤气等爆炸……
所以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信号灯也就停用了。当然,那时候按信号灯通行其实并不安全:人工更换,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它会不会突然就变了颜色。而那些更换灯罩的人,其实也很危险,要忍受燃气灯爆炸的风险。
1918年,电力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很多电器设备也出现了,比如交通信号灯也转换成为红黄绿三色电灯。
增加黄灯,其实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信号灯切换的过程中,转换的瞬间是非常快的,但是我们无法时时刻刻关注着信号灯突然的变化。上一秒还是绿灯,我们还在通行,突然就变红灯,急刹车也可能刹车不及,撞上了另外一个方向的人与车。
所以在切换的过程中,就增加了黄颜色的信号灯,当我们看到黄色的信号灯出现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减缓速度,避免发生意外。
当红黄绿信号灯出现了一段时间,并且实行之后,人们就开始习惯于信号灯的存在,并且按照信号灯的变化来指引自己的行动与暂停。而且在信号灯推广的过程中,一些规则也慢慢固定下来,获得了更好的推广: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请小心等等……
其实在信号灯设置的过程中,最早期并没有所谓的红、黄、绿之分,就好像很久以前的灯塔一般,只会有一个颜色,信号传递更多的是通过灯的亮灭交替来实现。但是这些“灯语”更多的是用于渔民、船员之间进行交流,一般陆上的人们并不懂灯语表达的是什么。所以用颜色来代替灯语,就更为简单清晰直观了。
而不同的颜色,能够穿透的距离并不一样。红色最耀眼,能穿透更远的距离,所以信号灯就有了红色。而绿色与红色是鲜明的对比色,两者一对比,就可以简单地感受到不同,而且两者相对于其他的颜色,光波穿透的距离都会比较长,所以红色、绿色才会在最初就成为交通信号灯。
是根据人类的视网膜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来选定的,视网膜对红灯、绿灯、黄灯的敏感度明显大于其他颜色
因为这三个颜色是有不同的感官,所以说在选择颜色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三个颜色区分起来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就选定这三个颜色。
三种颜色的选定,最主要的是根据路况,还有就是人对颜色的这种感官来选定的,最后就决定用这三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