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国家向外国商民或政府的借债,属于国债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个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债款。
借入外债的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同,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债一般有三个目的:
一是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中国储蓄,需要引进国外资金补充中国储蓄;
二是在贸易持续逆差的情况下,通过资本净流入来弥补外汇缺口,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从各国债务危机的教训和中国的实际经济状况分析,应该将第三点作为中国借入外债的主要目的。因为一方面,中国有着高储蓄率,大量的存贷差说明中国资金并未被充分利用,不存在储蓄不足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资金缺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墨西哥、泰国、韩国的教训表明,若外债使用效益不佳,长期利用外债不能带来贸易顺差,需要靠资本净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中国经济就易受外部经济和汇率波动的冲击。因此,中国应将外债主要用于提高生产和出口创汇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首先,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将外债投向经济效益比较好的部门。在外债投向上保持基础产业和出口创汇部门的合理比例,以提高中国的外债清偿能力。根据外债来源、性质不同,将其投入不同的部门。官方贷款利率低、期限长,但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多要求投向非盈利项目。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应重点投向建设周期短、有出口创汇能力的项目。
其次,为用好国外贷款,还要保证中国配套设施的落实。对已签约项目,要抓紧落实配套资金、设备、原材料等基本建设条件;对新提出的借用国外贷款申请,应严格审查是否具备配套能力;对不具备配套能力的项目,不得对外签约。
第三,建立外债使用效益指标。建议可采用项目创汇率/外债利息率衡量出口部门的外债使用效益;项目利润率/外债利息率衡量非出口部门的外债使用效益。这两个指标大于1时,表明项目的外债使用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