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味精含有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盐用水稀释3000倍,仍能感觉到鲜味。谷氨酸钠是一种氨基酸——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只要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就含有谷氨酸。但是结合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是没有味道的,只有当谷氨酸游离出来时才能刺激舌蕾上的鲜味受体,谷氨酸由酸变成盐时更容易电离,也就更有鲜味。
根据科学研究,鲜味是蛋白质的信号,人一旦缺乏蛋白质了,就迫切想吃鲜味的东西,含蛋白质多的食物通常会给人们带来鲜味,比如肉、肉汤、鱼、鱼汤、虾蟹类、蛤蜊等等,都有很多鲜味成分渗出。
扩展资料:
鲜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很多食材本身就很鲜美,如鱼虾海鲜、鸡蛋、肉类等,这些食材鲜味的重要来源是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放醋的菜不宜放味精。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
油炸食物不能放味精。味精在80℃-100℃时的溶解度最好,如果温度高于100℃,会让鲜味变淡,超过120℃,则会产生焦谷酸钠,这个物质具有毒性。因此,油炸煎烤的食物是不能放味精的,普通烹饪菜肴也是要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味精。
甜味菜不用放味精。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有鲜美表现,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鲜,反而会抑制甜鲜的本味,并产生一股异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味精 舌尖之鲜的奥秘
味精是调味品的一种,是以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而成,味精本身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物质。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进入身体后可以分解生成谷氨酸,谷氨酸是人体需要的一种营养素,它可以参与人体的蛋白质合成反应,被人体吸收利用。
此外谷氨酸钠有很好的鲜味,做菜时加入可以提鲜,吃到美味食物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愉悦感,所以味精本身并不是“害人精”,只要适量食用就不会给身体造成伤害。
建议每天食用量不能超过6g。不可忽视的是味精中钠含量较高,高血压、骨质疏松的病人要少吃。儿童应少吃或者不吃,以免钝化味觉,加重孩子的口味,对生长发育带来危害。
扩展资料:
味精吃多了的危害
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口渴因味精含有钠过多摄入导致高血压60岁上人对钠摄入尤敏感所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人尤其应该少吃味精。
当食用味精过多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还会导致血液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体对钙、镁、铜等必需矿物质利用。
尤其谷氨酸与血液锌结合,生成能被利用谷氨酸锌被排出体外。导致人体缺锌锌,婴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重要营养素。
因此婴幼儿和正哺乳期母亲应禁食或少食味精。另外日本研究人员认长期过量食用味精能导致视网膜变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味精吃多危害大 5种情况不宜放味精
这一功效来源于味精的主要化学成分,谷氨酸钠。虽然谷氨酸广泛存在于日常食品中,但其增鲜作用在20世纪早期才被科学家发现。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菊苗发现海带汤蒸发后会留下棕色晶体,即谷氨酸。这些晶体,尝起来有一种难以描述但很不错的味道。池田教授将这种味道称为“鲜味”,并将谷氨酸钠称为“味之素”,传入中国后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风靡全世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