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古典乐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手段,并不是你把所有的古典乐曲全部都听过才算是欣赏,这不是用来在人前炫耀的资本,关键是看这些古典的东西给你带来哪些感官感受,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想要欢快一点的,可以带来正面的情绪,建议你听听莫扎特——看似简单,实质是“含着眼泪的微笑”;
想要激励一点的,可以带来人生的情绪,建议你听听贝多芬——看似恢弘,实质是“对命运的抗争”;
想要优美一点的,可以带来田园的情绪,建议你听听老柴(柴可夫斯基)——看似忧郁,实质是“反思和时代的产物”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是比较高难度的复调性钢琴乐曲,从简单到难经历了巴赫的小步舞曲,巴赫的小前奏曲与赋格,巴赫的创意曲集,最后才是这个平均律曲集。线条也是从2——5、6、7层不等,这同我们现在主流的主调乐曲大相径庭;
船歌,顾名思义,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很悠扬缓慢的乐曲,优美动听的旋律谱写出一段段美妙的乐思,如果是肖邦的乐曲,即兴的成分比较大,但肖邦主流的乐曲并不是你说的船歌,而是各种钢琴曲!他是为数不多的专门为钢琴谱曲的音乐家,也只写过钢琴作品,连唯一的协奏曲也只有两首,还都是钢琴协奏曲!很好听,很惟妙惟肖,建议你听听肖邦的钢琴协奏曲(e小调和#f小调);
《雨滴》是肖邦的前奏曲,很美;而《革命》是肖邦的练习曲,很激进,一般音乐院校的学生必弹的钢琴曲目,是肖邦祖国波兰的华沙额沦陷才产生了这首练习曲……
就像我前面说的,你不要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听得多就懂得多,关键是你得知道你能从这些古典乐曲中得到什么!光从别人的建议或是泛泛地听一些曲子那是不够的!想要更深层次听古典乐曲,你就得连同那个作曲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整个世界的格局来宏观地了解一切,因为作曲家就是在这样的深思熟虑下才完成那些“经典之作”的,这完全不同于我们当下的POP MUSIC ……
最后,祝您早日进入古典音乐的大家族中!
首先听,花时间大量的听,能够沉下来听,才有可能鉴赏。
听一段时间后,首先学会辩别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等不同类型......
再学会了解乐章的调性:快板、慢板(柔板)、广板(行板)、急板等.......
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会大致判断各个作曲家的风格和特点.......
大量的作品听过后,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指挥家、乐队)来听,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指挥家的处理下效果也会不同......
总之,大量的听是最有效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听的艺术。只有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才会有比较、有鉴别,学会选择和欣赏。
个人取向不同,我觉得最重要是意境之美。如果你太投入分析一首曲子往往造成对她的欣赏过于局限,反而领略不到她的美。就像语文的批卷老师,分析作文的好坏往往看考生写的字数够不够,写的结构好不好,却忽略的文字之美。层次,曲风,和声,节奏这些都不重要,都很简单,重要的是心灵的共鸣。
我建议你不要带着故意剖析一首曲子的态度去听一首曲子,放松心态,就像儿时听收音机一样,如果你慢慢的听一首歌,去体会一下意境,让音乐带你走到心灵世界。不必在乎你是否真的懂了一首曲子,听着觉得有共鸣再能分析出来...有共鸣,才有作者的感受,要不怎么欣赏呢?
我不知道你听音乐都听什么呢?而且你所谓的会欣赏是怎样的会法?
你列的这些你能欣赏的曲子,从中你能听出什么内容?是曲子营造的气氛、情感?曲子背后的故事?乐曲表达的音乐形象?还是……
像你这样的背课文一样地去欣赏音乐,让人觉得很累。我不禁像问你,是真的喜欢古典音乐么?
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会有几个层次,无论你处在那个层次上,都是好的,前提是你必须由心地喜欢它。
最初级的层次,是一个完全凭感觉来听的阶段,你不必去解释某个乐曲表达的具体是什么内容,你只要能接受它,把自己沉浸其中,慢慢地用心去感受它就好。作为一般的爱好者,这样来听古典音乐已经非常不错了。
稍深一点的层次,是能够对作曲者及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于熟悉的作品,可以稍稍知道创作的背景;对于不熟悉的作品,也能初步判断清楚它的曲调风格,找出其核心的音乐形象。
到了发烧级的层次,还能够就相同的乐曲,初步分辨演奏者、乐队和指挥的不同演绎风格。
再往上的层次,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古典音乐欣赏的方法了。他们关心的是乐曲的进行逻辑、表达手法,曲调色彩、曲式与和声结构、演奏配合、声部效果等等元素。
对于你而言,我建议你不要急于去针对个别曲目下功夫,不要有某种出于炫耀的功利心思,而是先让自己沉浸进去,放开你的感觉,用心去感受它。等你真正能由衷地感受到古典音乐之美妙时,你就不会纠结于“哪首曲子是我还听不懂的”这个问题当中。
当然你同时可以多多地读一些书,包括古典曲目赏析一类的,音乐史常识一类的,音乐乐理一类的等等。
变成古典迷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一样。至于怎么提高鉴赏水平,大概就是不要只听,要经历人生,要多了解世事,与人交流,体会情感,这些都是相通的。
你完全不用为了欣赏而去欣赏,与其绞尽脑汁,痛苦地听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或者目前不喜欢的,
不如听一下能给自己带来共鸣的音乐。当你能够感受到音乐,我是说能够体会到一种情感,一种力量。就像听到某一段旋律,你会在心里感叹,啊,这里真是太美了,或者太悲伤了,以至于自己甚至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苦难。这样才算在听音乐,像你所准备做的,为了欣赏而欣赏,是很不值得的,甚至可能磨灭你的兴趣。
当你对你已经熟悉的曲目感到有一点点乏味时,可以先放一放,试一试一些新的曲目,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古典乐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听懂的,需要时间慢慢来,人生那么漫长,相信音乐也会伴随你一生,如果你能渐渐感受到音乐的美。人生不同阶段,对音乐的体会也不同,不光是古典乐,对社会,人生的看法也会慢慢改变。总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像别人说的什么先了解历史,个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当你无法感受到音乐时,即便阅读得再多也无济于事,更不要说什么分析结构了,听都不想听。首先要与音乐有共鸣,接下来如果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从而加深自己的共鸣,也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帮助,毕竟内心世界和作曲家的经历不一定有太大的关系。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循环,不要盲目地追求速度,要慢慢地感受。不知道你有多大,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或许会对曲目有着不同的感受,50年前听一首曲目和50年之后再来听,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然而这一切都始终建立在音乐与自己的共鸣上,不要强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