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落差110米,下游的鱼怎样游上去呢?难道一直两地分居?

2025-04-13 08:34: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三峡大坝迄今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设计的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年发电量在1000亿度左右,在发电、调蓄洪水、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坝的下游水位60米左右,所以三峡大坝的落差达到了110多米,通过水体的高度差,可以达到利用水的势能进行发电的目的,不过这种落差对于鱼的活动来说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那些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之前可以沿着江水逆流而上,修建了大坝之后,这些鱼儿如何游得上去呢?世界上多数的鱼类都具有洄游的习性,驱动洄游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到气温、水体盐度以及捕食和繁殖等生理活动的影响,一个水域将很难在全年都能满足鱼类的所有需要,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从一个水域游动到另外一个水域,这是鱼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从鱼类洄游的目的来看。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种是生殖洄游,这也是占比最多的一种洄游方式,通过情况下都是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相应地选择由沿海水域向着河流的上游、或者从近海海域游到沿海水域、或者从沿海区域游动到深海、有的也可以从小溪游到入河口等等,洄游目的地水域的温度和盐度等自然特点,比较适合鱼类繁殖以及鱼卵的孵化。

第二种是越冬洄游,鱼类对水温通常比较敏感,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一个水域的水温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当水域温度较低时,大部分的鱼类就会选择寻找或者回归到水温较高的区域来生活,就像候鸟迁徙一样。

第三种索饵洄游,鱼类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水中摄取一定的食物来维持生存和发育的需要,这就需要它们根据水域食物量的多少,选择从贫瘠的区域游动到相对丰富的区域,在此过程中达到获取食物的目的。

此外,有的鱼类还会根据栖息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有针对性地从水量缺乏的水域游到相对充沛的区域,从而达到增加捕食量、提高产卵效率的目的。

长江中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中华鲟、刀鱼、松鱼、鲈鱼,还有河豚等动物,都具有季节性洄游的习性,有的鱼类洄游路程长达1000公里以上。长江上大坝的修建,鱼类栖息或者洄游过程中的水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加上大坝上下游之间落差的存在,对这些鱼类的洄游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三峡大坝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在大坝修建之前,其两侧专门修建了可以供鱼儿洄游的“鱼梯”,通过缓慢的水流,鱼儿可以沿着这些“鱼梯”逆流而上,从而实现从下游低水位游到上游高水位的水域。另外,在“鱼梯”的高处,还专门修建了面积较大的“鱼池”,鱼儿洄游上来之后可以在此进行停留和缓冲,从而有效减少奔腾而下的水流对鱼体的冲击。

当然,根据鱼的种类以及适应能力的不同,一些鱼类可以通过这些辅助设施达到洄游的目的,但是仍有一部分鱼类没有能力进入“鱼梯”或者没有能力沿着“鱼梯”而上,对于这些鱼类来说,大坝的确是阻挡了它们原先自然的洄游通道。基于此,人们又想到了其它办法来进行弥补,比如建设鱼类自然保护区、修建鱼类驯养救护中心、采取人工养殖放流、人为制造洪峰等措施,来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和工程给鱼类带来的影响,从而维护长江鱼类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