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供应链观念淡薄
据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北京、上海、天津等11省市200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调查,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理解。被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对供应链概念不理解,从行业情况看,零售业(89.6%)的情况要好于制造业(92.2%),制造业好于批发业(93.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供应链观念在国内企业中的接受程度还很低。
第二,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
我国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管理基础差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资产周转率低、库存大、资金占用大、供应链管理体系不健全、经营战略缺乏等。比如,我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仅为每年1.62次,而美国、德国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每年8次,日本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每年7次以上。发达国家库存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仅为1%,而我国这一比值却高达37%。造成我国企业产品成本上升,以致缺乏市场竞争力。
第三,贸易伙伴之间的协作问题
1.进货供应链通常不与出货供应链联系。从生产商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交通工具将货物放下,然后空车返回,而实际上它们可以装载出货。从全球企业的角度来说,公司一般把产品出口到产品和原材料进口的国家。结果他们没有充分利用双向移动的巨大优势降低海上的运输费用。
2.许多企业有许多工厂和相同的供给商,却看不到所有工厂对原材料的整体需求。工厂的进货运输从来不进行协调。导致每个工厂小定单的独立运输,最终造成运输成本升高。
3.虽然许多大公司的产品、库存、配送是全球化的,但很少有公司的库存可视性是全球化的。在国内,许多公司可以从最近的工厂或仓库把货物运输到客户,因此总有一个集中的定单处理系统和集中的存储系统互相连接。然而对于国际定单,一般没有集中的定单处理系统。结果,国际定单的填写非常慢,导致库存成本升高。运输成本也高于应有的水平。
第四,技术障碍问题
1.生产者没有有效的方法即时向原材料供应商修改已提交的定单。每当定单一旦提交给供应商后,将不能改变。导致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企业间的每一笔贸易都伴随着产品的运动和信息的运动。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都通过信息系统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接收、提货、仓储等。而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实现企业信息共享及相互间协调运作。
第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供应链管理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都是以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比如:供应商管理、快速反应、有效顾客反应等技术的应用都要依靠先进的信息系统。而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普遍不够完善。在企业内部采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企业也仅限于较大型的企业,而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企业则很少。
在一项调查中,在对涉及制造、制药、烟草、商业等重点应用行业的30家企业单位的信息主管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真正建设了完整的各种先进系统的企业并不多,只有少数的大型企业才拥有。近60%的被调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系统比较感兴趣。
造成国内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国内企业的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管理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企业内部的问题;二是因为目前国内信息系统生产企业通过CMM认证的很少,厂商的解决方案真正能使客户的管理流程得到优化的并不多。而引入国外的产品对使用企业的各项要求又很高,大多数企业还需做大量的基础配套工作才能使用,且这些产品的价格又比较昂贵,目前只有大型企业才有实力引进。
据调查,国外厂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产品成熟、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实施难度大;国内软件产品相对不太完善,功能不太齐全。这为实施供应链管理增加了困难。
欢迎登录长风网获取最新物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