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个笨蛋吗?

2025-03-28 18:01: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现在,一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备,人们都认为其是三分天下乱世英雄。

然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也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阿斗,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其没有任何的能力,无法担当重任,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如果阿斗真的是毫无能力的话,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真的放心把国家交给刘禅来管理吗?

如果进行仔细推敲的话,就会感觉到刘禅不仅不是昏庸无能,反而有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其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小,百姓少,国单力薄,其实是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抗衡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继位后也是整天的战战兢兢。

可是在刘禅继位后,蜀国又继续存在了40,足以见证了刘禅的治国能力。在这期间,蜀国人才济济,政治上基本趋于稳定。还能对魏国,基本上一进攻为主,处于主动地位。

人们对于刘禅昏庸无能的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2点:第一、在其统治期间,完全倚仗诸葛亮等辅臣,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第二、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造成了政局不稳定,贪腐之风横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然而,刘禅听命于诸葛亮,一是因为当时的刘禅刚刚登基,没有政治经验,只能靠诸葛亮等辅臣来辅佐。二是因为刘备临终时的正式“托孤”,诸葛亮只能也是必须的主持大政。

但是,在封建时代,君臣关系从来难处。

当臣下明显地强于君主时,“震主”往往成为君主最大的心病。而当时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客观上就处于“震主”的状况。

这种状况,刘备早就预见到了。

所以他临终向诸葛亮“托孤”时,竟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意思显然还是放心不下。至于刘禅,更是当事者。

在诸葛亮为其主政的十二年间,他已经逐渐成年,不可能对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毫无考虑。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会对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

而一旦他对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觉,那就很容易生疑忌、听谗言,演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悲剧。但刘禅并没有那样,而是对诸葛亮始终如一地信任和尊重。

这本身就说明他在用人上确有主见,而且所见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