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青瓷特点!

2024-12-03 02:56:3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从东汉晚期的出土随葬器物,且多数产品具有瓷器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瓷胎硬度强、吸水率低的特点,说明这些器物具备成熟瓷器所有的物理特征。

妻表通常施釉,釉层明显比原始瓷器增厚,有较强的光泽度,苔釉结合牢固紧密,釉面淡雅清澈。东汉瓷器是在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式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技术的提高等条件下获得的,给此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烧成技术:
选好制瓷原料,掌握原料化学组成,对原料进行精细加工,施釉,是成瓷的内在因素。但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时,也不能烧成瓷器,如现代的精陶就是这样。制造青瓷还要恰当地掌握还原气氛,才能烧成翠青色釉。到了东汉,上虞窑场已解决了原料选用,龙窑的出现又为提高烧成温度创造了条件。所以,部分原始青瓷的窑址中,发现有成熟青瓷。如上虞联江大湖岙的窑址中,有原始青瓷和青瓷残片堆积在一起,是原始瓷与青瓷同窑合烧的。在大湖岙附近的石浦小仙坛瓷窑遗址,作者选取了3个瓷片进行吸水率测定。其釉层厚度均在0.2mm以上,釉呈淡青色,釉面无裂纹;胎以含铁量2%以下的瓷石为原料;烧成温度在1250℃以上,瓷化良好,胎质较白,细腻致密,胎的薄片微透光,胎釉结合牢。吸水率分别为0.5%、0.26%和0.16%,基本上已达到现代瓷器的要求。
东汉以来,一些窑址除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外,对烧成气氛也能较好地控制,进入三国后,烧成技术更为熟练,上虞县帐子山的西晋青瓷片,烧成温度1280℃,上虞县鞍山的西晋青瓷片高达1300℃,烧成气氛也控制得更好。
烧成气氛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增加或减少入窑的空气量。青瓷在烧成时的火焰性质,取决于产品胎釉的还原比值。还原比值越大,气氛的还原能力越强;反之,还原能力越弱,釉内还原比值低于0.3时,气氛性质逐渐由还原转向氧化,0.2以下时即成强氧化性质。
据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分析,殷代晚期安阳釉陶胎内FeO含量0.35%,Fe2O3含量1.28%,它的还原比值为0.27,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东汉上虞越窑瓷胎内FeO含量1.26,Fe2O3含量0.30%,它的还原比值为4.2,是在较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还原比值大于殷代釉陶15倍,证明已能较为成功地控制烧成气氛。

回答2:

青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成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元代。在古代,青瓷纯属手工制作,出品稀少,经过数千年天灾人祸能幸存下来的更是少而又少。 青瓷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形和纹饰的演变有系统性,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爱好和审美观有关。比如,商代青瓷多强调实用性,器形仿青铜器,图案少而简单,以“S”形纹为主;东周出现装饰用的青瓷龙;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则是兽首鼎;唐代开始出现花形口……不同时期的青瓷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1)发展:A我国是最早发展陶瓷的国家。由陶到瓷的创造。是世界文明飞跃的一个重大标志。我国青瓷的发展分为南方青瓷和北方青瓷。 B江南青瓷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迅速发展壮大。后来再次向北方发展。在苏、浙、闽、湘、赣、川等广大地区的遗址表明,当时青瓷已经自成体系。浙江是这个时期发展最为昌盛的地区。主要有越窑(上虞、余兆、绍兴等地)、均山窑(江苏宜兴)、瓯窑(温州一带)、婺州窑(金华地区)、德清窑(杭嘉湖平原之西盛产黑瓷、青瓷)等名窑,盛产青瓷为主。 C以青瓷为主流的六朝瓷业,又不断地革新发展而形成了繁多独特的时代新风采。佛教的发展对至此也也有很多影响。在南京共家巷六朝墓出土了浓缩的“佛国”大庙的综合佛像群塑的“塔式罐|”。特别是南朝瓷器更普遍多样以佛教祥瑞莲花为主。南方青瓷的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刻画、压印、堆贴、模印、镂雕、贴塑等。 D北方青瓷长期停滞,北魏晚期始由南方传来青瓷,北齐青瓷才有了很大进步。北方青瓷迄今只发现北齐山东淄博寨里窑遗址为一大名产地。北方青瓷以河北出土较多,大约自北齐始,青瓷发展为白瓷,后来北方青瓷又开创了黑瓷。 E东晋是江南瓷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东魏、北齐则是北方中原地区瓷史中新发展的重要时期。(2)成就:A六朝时期的用品(扁壶,谷仓,鸡首壶,把杯,蛙形水盂,鸟形灯,烛台,熏炉以及日常器皿,人物俑,动物俑,车马楼阁)真是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基本风貌和农业经济。青瓷的发展为佛教建筑作出了贡献。B北方青瓷发展出现了白瓷黑瓷,百次是我国制瓷史的一大里程碑。白瓷带动了多彩釉精美瓷的发展。黑瓷为后世造瓷业开辟了新领域。也具有瓷史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