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司机为何停车逼迫乘客让座?

2025-04-14 16:47:2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近日,在陕西西安,一位老太太抱着孩子上公交车,司机梁师傅用广播和喊话提醒乘客让座,全车迟迟不见有人行动,梁师傅索性将车停下。大概过了5分钟,一位中年男乘客站起身,给这位老人让了座,梁师傅才重新启动车子。事后,梁师傅的行为引发争议。


争议声中,多是对公交车司机是否有权深度介入其中并停驶的行为进行讨论,并不涉及该不该让座的问题。但是,一篇媒体评论却将让座视为乘客的合同义务。由于履行合同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必然义务,这相当于变成了乘客的法律义务。

作者认为,“公交司机到站开门,就意味着向乘客发出要约,乘客有权利选择是否成立运输合同。而只要乘客上车就意味着他作出了某种承诺。”这种承诺就包括了“礼让爱心座”的义务。评论的角度颇为新颖,结合了民法和合同法相关理论,结论看起来似乎顺理成章。但是,这个结论却有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乘客设置让座的“合同义务”,混淆了“道德义务”与“合同义务”的概念。对道德的倡议应与合同区别开来。公交车上设立爱心座位,并提醒将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是对公共场所的道德倡议。在公交车上让座,与在其他公共场所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并没有本质区别,这类被称为“公共道德”的规范,因为其认定的难度、行为的普遍性而难以在法律规范层面进行调整,只能通过社会以倡议、负面评价等方式进行道德约束。

在一定的条件下,公共道德的确可以作为合同义务的一部分进行规范,比如用人单位对职工衣着言行提出要求。但在这里,合同义务的相对人是确定的,单位对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也有着清晰界定,对违反相关行为进行的处置明确具体。可以看到,义务的确定,必须有能够明确的边界,任何可能进行模糊判断的义务,都不能成为合同义务。

我们再看看,公交车上的“礼让”,是不特定的人与不特定的人之间发生的关系。假定“让座义务”存在,那么同一个乘客,可能在不同的另一乘客面前有着不同的权利义务。打个比方:一个60岁的老人,在40岁的人面前,他是权利人,享有受让“爱心座位”的权利;但这时突然上来了一个80岁的人,他是否应当成为义务人?是否应当把座位让出来?事实上,公交车上“有需要的人”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概念,这就决定了无法用一个统一标准来划定谁享有受让权利、谁负有让座义务。

再比如“老弱病残孕”中的“弱”, 对男人来说,女人就是“弱”;对成人来说,未成年人就是弱;对身体强壮者来说,身体瘦弱者就是弱;对晨练者来说,下夜班的小伙就是弱……更别说对于“病”者来说,更是无法直接认定的,那么,这个权利义务又如何来确定?如何能在一眼之间,认定谁是权利人,谁是义务人?

对于公交车与乘客间的合同关系,其实非常简单:安全及时地将乘客送到指定地点。公交车上的道德,是公共场所的道德内容,公交公司有义务进行一定程度的提示和倡导,但却不应当成为道德裁判员。公交司机停车逼迫乘客让座,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公共道德,却违反了更基本的道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操作规范。同时,还忽视了乘客与公交公司的合同义务。

在公交车上,对于该不该让座的判断,应当模糊一点,更具善意一点。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没有让座的人,过于精准具体的指向,往往会对道德产生更大的伤害。

回答2:

同意转篇文章先发几个镜头:镜头1:(7日)早高峰时,大伯在188路公交车上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站着,就要一个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姑娘儿让座。姑娘儿不肯,大伯就给她拍照了。到了市一医院站,姑娘儿和她男朋友不让大伯下车,一定要他把照片删了,但大伯不肯,姑娘儿和男友就报了110。民警来后,大伯还是不肯把照片删了,双方最后闹到交通治安分局去了,到10点多才处理好;大伯本来是要去参加一个活动的,为了这事也没去。大伯给没让座的姑娘儿拍了四张照片75岁的大伯姓李,5月7日单位安排了大巴车在杭州图书馆等,组织老**去桐庐春游。李大伯先坐333路公交车从三墩家里出发,在汽车北站换乘188路,上车时还有空位,李大伯坐在靠上车门一边的第三个侧位。姑娘儿姓吴,20岁,杭州人,住在北站附近,在萧山一家银行工作,每天早上都坐公交车上班,那天有男朋友陪着。刚上车时,没有座位,和男友站在下客门旁边。车开到董家新村站,下客门的座位有人下车,小吴坐了下去,男朋友在边上站着。这时,坐在前面的李大伯看到身边多了一个老太太,很吃力地扶着旁边的栏杆。李大伯说,他边上坐着的乘客,不是上了年纪就是中年人,因为他的座位比较高,就看到跟他隔了一个座位的小吴。“我说小姑娘,你的座位能不能让给老太太坐?她用手指指自己的鼻子说,叫我?我不让。然后管自己嘀嘀咕咕。我耳朵不好,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后来她就管自己朝窗外看了。”李大伯说。而小吴说,当时她确实对李大伯说了“不让”,但“不让”前面还有“今天身体不舒服”。小吴的男友说,小吴身体确实不好,之前已经挂了4天盐水,正因为这样,他才专门陪着去上班的。“她肯定是说了身体不舒服,但大伯当时好像没听到。”之后,李大伯拿出相机,对着小吴“咔嚓”就是一张,小吴低头没看到。“咔嚓”又一张,李大伯又对着老太太拍了一张。“咔嚓”第三张,又对准了小吴。小吴抬头看见了,问李大伯,“你在拍我吗?”李大伯没回答,把相机放进了上衣口袋。又过了一会儿,小吴抬头,又看见李大伯对着她“咔咔”拍了两张。这时,小吴男友站出来说:把拍的照片删掉。可李大伯还是没吭声。担心照片上网姑娘儿当场报警拍好照片,李大伯扯开大嗓门,在车厢里说开了:现在的年轻人啊,道德太差,连给老人家让个座都不愿意……“我是造舆论,见上来一个乘客就说一遍,现在的年轻人尊老爱幼的观念太差!”问李大伯,车厢里乘客什么反应,李大伯说,乘客们都不响。而小吴和男友说,乘客并不是闷声不响。“我们隐隐听到边上的人说,现在的老年人总喜欢早高峰和大家抢公交车,他们刷老年卡不用付钱,我们付了钱,却还要给他们让座,不让还要被说……大伯没听见而已。”事后采访李大伯得知,他耳朵不好,戴着助听器,怕别人听不见,所以说话声很大,当然别人说话也要很大声他才听得清。李大伯这样一路说着到了市一医院附近,小吴和男友一直听着,加上又被拍了照片,心里不爽到极点。小吴担心李大伯把照片发到网上去,男朋友说那就报警,小吴在车上打了110,民警说马上过来。到市一医院站,李大伯、老太太、小吴和男友一起下了车。“下车时,他拉住我,不让走,说一定要删掉照片才肯让我走。”李大伯说。而小吴男友说:“我没拉他,就是要他等一下,110马上就来,可他不愿意,管自己往前走,过马路,一直到了杭州图书馆,坐上等着的一辆大巴。”小吴和男友紧跟其后,一直跟到大巴上客门。大巴车上都是退休老人,大家都劝李大伯把照片删删掉算了,大家就可以出发去桐庐了。李大伯觉得自己没做错,不愿意删,让大家先走,他不去桐庐了。大伯对民警说是准备把照片发上网的110民警赶到,把李大伯从大巴上劝下来,和小吴他们一道去了派出所。派出所民警劝了半天,李大伯还是不肯删照片,因为是公交车上的纠纷,只好送去交通治安分局继续调解,接待他们的警官姓钱。“大伯的意思是,公共场所拍什么照片是他的自由,电视台不也是在街上拍片、播出的?他是要把照片放到网上去的。那对情侣的态度非常坚决,说拍了照片已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放到网上更是不能容忍的,不把照片删除,是不会让大伯走的。我们也劝大伯,真把照片放到网上,会给当事人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是不妥当的……”钱警官说。调解到最后,李大伯退了一步,相机里的照片可以删除,但要保留下来。于是先把照片导入民警的电脑上,再当着小吴他们的面,把相机里的照片删除了。出了交通治安分局,李大伯没直接回家,又坐28路赶去了公交公司,就这件事情向公交公司提出建议,要求公交公司加强对这个现象的关注,用的方式去提醒年轻人让座。“那个老太太77岁,比我年纪还大,我就想站起来让座,老太太说不用了。我心里很气,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了?我是经常坐公交车的,总感觉杭州的年轻人不够礼貌。难得遇上肯让座的年轻人,我都要问他们是哪里人,结果十有八九是外地的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一直耿耿于怀的,所以每次出门遇上不让座的年轻人,我经常会拿相机把他们的样子拍下来。我电脑里有个‘杭州公共汽车’的文件夹,里面的照片都是在公交车上拍的,有批评那些不肯让座的年轻人,也有表扬那些相互谦让的乘客,但被拍者的脸部都做了处理。”李大伯说。--------------------------------------------------------------------------------镜头2:现在我有六个月了,上车也是需要坐的,不能想让就让,自己也要对自己负责。半个月前,一个老太站在我旁边,我想了很久没让,从起点站就很挤了,我让就要站到莫愁路,我肯定是吃不消的。那老太看出我不让,于是一路上把手臂往我位置里弯,腿往我这里拐,我坐那里真的很难受,一直想让了算了,车上那么多人,后门往前都是老人,我让了谁给我让?今天早上,我等了十分钟左右上车,车开到理工大,上来好几位老人,年轻人都让了,有一老太径直走到我旁边跟我说,用手边点我的胳膊边说,你给我坐,我腿不好,站不稳。我看了她,一下子很气,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老人,这么理直气壮,这样理所当然,口气很嚣张。我都没考虑就说我怀孕了。那个老太就盯着我的肚子看,看了好久,好像不相信。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好像我要坐位子找个借口去骗她,我这样做很不应该,不管我身体怎么样,哪怕我就是个孕妇,在我被她要求的时候,我也应该毫不犹豫的站起来给她坐,才能体现我是年轻人的尊老品质。好像后面有谁给这位老太让座了,她坐下来就和旁边的老人聊天,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大讲养生之道,说自己八十多了,怎样怎样。。。--------------------------------------------------------------------------------镜头3:我是一名头发眉毛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地道合格的老人。每逢出行乘公交车,常常有学生或年轻同行者起身让座。有时带小孩的妈妈,会把小孩抱起腾出身旁座位,嘴里还跟孩子讲:让爷爷坐!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热乎乎地,连忙摆手说:我没事,不用坐!可是,却总也拗不过年轻人和孩子的真情。最后,还是不得不道声谢谢,坐下去。这时,我就想:工人上班,干了一天活;学生忙一天学习,身上还背着重重的大书包;孩子坐在妈妈怀里又挤又热的也不舒服。像我这样手脚利落的退休老人们,是不是应该倒过来,给忙于工作、学习和出行有困难的他们让个座!这样做,看起来有点“标新立异”,有悖常理。但是,也不是没有道理!试想,晚上下班、放学时段,劳碌一天的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途中还要在公交车上站上个把小时,那是什么滋味!对比起来,那些遛公园、玩花鸟的健壮离退休老人,玩够了,晚上回家乘公交车,要发出点善心,显出点风格!不能倚老卖老同年青人争座位了!已经坐下的老人,也未尝不可让出座位,给背着大书包的学生,让他们也歇歇腿!我想,出自真心这样做,不是去做秀,难道还怕别人异样眼光?还怕别人议论,说你是个“怪物”!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样做,我们的社会不是更加和谐了吗!--------------------------------------------------------------------------------虽然很少做公交车,但却实在知道挤公交的艰难,回忆出来打工的时候,20多岁的青年,抱着一腔热忱和自尊,带着几百块rmb闯荡天涯,早上6点多起床,一个半小时到公司,下午劳累一天,再花1个半小时回到宿舍,那时候,最最渴望的,不过是在座位上做个几分钟,舒展下酸痛的脊椎,可是,大部分时候是不行的,一是车上人本来就多,你要紧紧抓住自己的口袋和车上的扶手,二,就是因为有很多的老人。平时也有过很多出行,可发现公交上老人并没有那么多,只有高峰期间老人才那么多,可能老人都喜欢赶集热闹吧大部分早晨出行的老人,或者提笼溜鸟,或者挟剑江湖,目的地很明确——公园、湖畔、山间那些陶冶情操,明媚笑脸的风水宝地,坐山半小时免费车,再打上几分钟太极拳,呼吸下新鲜空气,顺带捎带上份豆腐脑给孙儿做早餐,赶上回家的公交,呵斥几个年轻娃娃让座,张显下威风和权利,是有些老人最惬意的事情了,却不知道,那座上青年下面还有1个小时车程,却不知道,为个坐位我却整整早起了半个小时还走了2站去总站,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孙。。。。。。也常常见到,下班时分,几个老太太提着购物袋,袋子里有些须蔬菜,旁若无人的高谈阔论,今天坐了10几站免费车,买菜节约了几角钱……却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为了你这几角钱,在强忍者腰酸背痛,在强熬着头晕恶心,却落下了多少隐约的病根。。。。。。却想问下:满车若是你的儿孙,你是否还会争抢?9点之后,公园是否关门收票5点之前,市场是否无菜无粮也想问下一样的年轻人:可否在排队中被老人蛮横插队导致迟到或者误事,是否在争抢中被老人推到一旁,又或许,你有善心,他不懂你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