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只吃食草动物,而不吃食肉动物?是不好吃吗?

2025-04-03 07:21: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类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但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却不吃食肉动物的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吃食肉动物不划算

根据现代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的,而原本类人猿终生生活在树上,以树叶和果实为生,属于典型的食草动物。

但随着气候变化,类人猿生活的区域树木逐渐变少,以至于它们不得不下地生存。在下地生存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演化出了食肉的功能,只不过由于类人猿力量比较弱,智商也不高,所以这些肉都不是自己捕猎而来的,而是捡拾别人吃剩的腐肉。

后来,人类的脑容量逐渐变大,并且在演化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火和工具,此时人类终于不用捡拾别人吃剩的猎物,而是可以放火烧山,捡拾大火烧焦的生物,此时人类也吃食肉动物的肉,毕竟大火烧焦的不仅仅是食草动物。

但后来,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类不再使用放火烧山的模式来捕猎,而是采用狩猎的方式。由于狩猎需要人类近距离攻击猎物,所以人类会选择攻击力较弱的食草动物。

这是因为捕食食草动物更加安全,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食肉动物攻击力强,人类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和时间才能够制服对方,而且在捕食过程中还有可能造成人类受伤或者死亡,显然,捕食食肉动物非常不划算。

次要原因:食肉动物难以被驯化

人类的食谱在新石器时代基本上已经定型。在此时,由于之前累积的采集狩猎经验,此时的人类开始驯化动植物作为能量来源。现如今我们所吃的生物,基本上都是人类已经驯化好的生物,很少会以野生动物为食。

植物上,人类所吃的五谷基本上在这里已经被驯化。动物上,人类驯化了狗作为狩猎伙伴,驯化了羊,猪,牛等动物提供肉类来源。

如果你注意看人类驯化的动物列表,你会发现这些列表中除了狗之外,没有其他的食肉动物。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食肉动物难以被驯化。

能够被人类驯化的动物要满足6个特点:胆子不易过小,食物来源较广,能够在饲养环境下繁衍后代,脾气温顺,喜欢群居,生长周期短。

而食肉动物难以被驯化的原因是它们的食物和脾气。

根本原因:食肉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大

食肉动物以肉类为食,而肉类能量非常难以获取,这是因为动物界中能量会流动,而能量的流动具有方向,具体而言能量的流动方向是:太阳光——植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食肉动物。

能量每流动一次,会消耗自身75%-95%的能量,使得只有极其小的一部分能量才能传递给下一个能量等级。假如一片土地上能够生长20000kg的植物,而这些植物只能够供2000kg的食草动物生长,而2000kg的食草动物只能供200kg的食肉动物生长。

对于人类而言,无论是从食草动物中获取能量,还是从食肉动物中获取能量,本质上能够获取的能量是一样的。但是人类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话,同样一片土地人类可以获取2000kg的食草动物,但只能获取200kg的食肉动物。

如此一来,人类不如直接吃食草动物,毕竟食草动物更多,提供的能量也更多。

总结

其实,食肉动物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不包括人类),这是因为食肉动物攻击力较强,即使有生物能够打败它们,但消耗的能量肯定比捕食食草动物耗费的能量更高,从捕食成功率上来看,捕食食肉动物成功率较低,受伤概率较高,非常不划算,不如节省能量捕获其他生物。

从能量的来源来看,目前我们吃的肉类,主要是人类驯化的动物。而食肉动物对能量需求大,且攻击性强,难以被人类驯化。

从自然角度来看,食肉动物永远是少数,自然界中它们的总数量不高,即使人类想要以食肉动物为食,自然界中也没有足够多的食肉动物数量供人类使用。

还有,食肉动物同样也位于食物链顶端,而动物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一些重金属不会随着生物的代谢而被代谢掉,只能随着能量的流动而富集。食肉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体内重金属富集,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很容易造成重金属超标。

最重要的是,食肉动物整天以肉类以及腐肉为生,它们会接触到更多的微生物,其中也包括致病微生物。如果人类以食肉动物为食,那么在与食肉动物接触的过程中,可能食肉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会转移到人类身上,部分病毒可能会引起人类患病。

回答2:

人类只吃食草动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食草动物相对来说味道更好。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食草动物更容易捕获,也更容易圈养。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相比,肉的味道的确是不好吃的。

回答3:

大自然中的食肉动物多为猛禽,如老虎、猎豹等,人类难以将他们抓捕或者是圈养,其次食肉动物的肌肉很发达,加上长期食肉这些动物的肉质很差,不好吃,所以都吃食草动物。

回答4:

因为食肉动物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很难形成饲养规模,饲养成本也比较高。当然了,食肉动物确实不太好吃。

回答5:

古代人类由于没有先进的武器,只靠一些木棒、石头之类的打猎,食肉动物看起都那么凶猛,人类是打不赢的,他们就选择一些温柔点的食草动物,久尔久之就形成了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