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单元边界特征

2025-04-15 13:42: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昆南断裂带

昆南断裂带是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羌塘构造带的分界断裂,也是区内一级构造单元界限。西起乌孜别里山口,向南东经昆盖山北、塔什库尔干东瓦卡、叶城县南赛力亚克达坂,后转向近东西向延伸,经三十里营房、康西瓦,在苏巴什以东与库牙克断裂重接,在整个西昆仑地区形成向南凸出的弧形断裂带。在库牙克断裂东盘库拉木纳克重新出现,经黑顶山南、彼得勒克、黑海南、西大滩、阿拉克湖、阿尼玛卿,走向近东西向,断裂带在昆北地区延伸约2400 km。断裂西部新疆称康西瓦断裂带,中段称鲸鱼湖断裂带,东段青海称秀沟-托索湖断裂或博卡雷克塔格-阿尼玛卿深断裂系。它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洋盆向北俯冲消减主缝合带的残迹。前人已针对该断裂带的不同地段开展过一些研究工作(李永安等,1995;王元龙等,1996;姜春发等,2000;许志琴,2001;刘强等,2003;许志琴等,2004)。

断裂带在昆仑段从东向西依次消减截切了北部的昆南早古生代增生楔、昆南晚古生代弧前盆地、昆中早古生代岩浆弧、其曼于特-库地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等构造单元,南部消减、截切了扬子板块北部边缘褶皱带、松潘褶皱带、巴颜喀拉褶皱带和羌塘陆块西北缘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盆地等(图5-11)。该消减带向北消减、截切整个构造单元,向南消减、截切沉积盆地的边缘相。

沿断裂走向,变形层次、变形期次、构造组合样式有一定差异。西部康西瓦断面呈舒缓波状,倾向北,∠70°~80°,断裂构造岩带宽数百米至1000 m,带内发育糜棱岩、构造片岩、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沿断裂带有石英脉、花岗岩脉、闪长岩脉侵入,断裂具明显的多期活动,早期韧性,晚期脆性,由逆冲→走滑。向东再依勒克断裂宽2~4 km,脆韧性,由南北两条断裂挟持透镜状岩块及蛇绿岩块,相互由强劈理化带分隔,使不同变形期和不同深度层次构造岩相混杂,总体反映为向南的逆冲。断带南部刀锋山-耸石山-可支塔格-木孜塔格一线断裂北倾,∠50°~60°,其断裂带宽数十千米或数百米,延伸280余千米,带内橄榄岩、辉橄岩、辉长岩、斜长花岗岩及中深变质基底岩片、早石炭世深水碎屑岩、放射虫硅质岩、早中二叠世灰岩岩片、火山岩岩块等呈透镜状相互混杂,构成蛇绿构造混杂带。同时,沿北界断裂及岩碧山-嵩华山断裂,组成石炭-二叠系多阶推覆叠瓦扇。

黑海南侧-西大滩,断裂向南陡倾,产状183°∠82°,并显示多期活动和脆韧性叠加,早期的逆冲被晚期的伸展作用和走滑活动改造,可见高角度正断层又叠加在韧性剪切带之上,发育糜棱岩质碎裂岩及大量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断面见镜面、擦痕、阶步。同时与地震相关的活动断裂带,也继承性发育在东昆南断裂带之上,如库赛湖-东昆仑垭口,活动断裂地表破碎带直接沿东昆南断裂破碎带中通过,而东大滩-西大滩活动断裂则直接追踪昆南断裂带的北界断裂。

阿拉克湖-托索河一带,昆南断裂为叠瓦状逆冲断裂系,范围覆盖整个昆南带。昆南北部边界断裂和带内一系列次级平行断裂,整体组成多级断面向北北东倾斜,相伴一系列褶皱向南西逆冲的叠瓦状断裂系,西段银石山的耸石山-可支塔格-黑顶山,东段布青山均保存较好。阿拉克湖一带,大套断块或岩席状的树维门科组块状生物礁灰岩,集中分布于高海拔的马尔争山和乌兰乌拉山,与下伏岩系界线往往沿等高线以低角度波状产出,并覆于马尔争组不同岩片及上二叠统格曲组等不同岩系之上,两者的接触带强烈破碎,发育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构造透镜体,显示出上下岩系的断层接触;其上覆岩系具外来性质,形成特征的飞来峰。分隔这些岩席的叠瓦状逆冲断裂系,倾向北东,∠40°~60°,断层在走向上、倾向上都有变化,表现出舒缓波状。在布青山得力斯坦沟,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块状玄武岩、安山质火山岩呈透镜状,混杂在石炭-二叠纪变形基质和岩片内,被基本平行的数条主干断裂夹持,断裂倾向北北东,∠40°~60°,断裂的伴生或派生构造以及两盘牵引变形,均反映出具逆冲性质,即北东盘向南西方向仰冲,与昆南边界断裂共同组成叠瓦状逆冲断裂系。这些叠瓦状扇片,主体为二叠系马尔争组碎屑岩-薄层灰岩,并发育一系列紧闭的轴面向南西的倒转-斜歪褶皱,挟持有古元古代基底岩片苦海岩群。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演化。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明显经历两期构造演化,第一期为三叠纪,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由古特提斯洋相继向北持续消减所造成,断裂除挤压碰撞外,还表现为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带中获变质锆石SHRIMP年龄250~210 Ma(许志琴等,2004)。第二期仍然为北东-南西向挤压,为左行平移,形成现代露头的宏观牵引,同时在赛力亚克达坂一带侏罗系向南高角度仰冲于三叠系之上,可能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北东向俯冲所造成。

昆仑山及邻区地质

在布喀达坂峰一带也有两期变形,早期形成透入性剪切面理,剪切方向为逆冲-左行平移。在千糜岩和绢云(构造)千枚岩中以绢云母为测年对象,千糜岩获绢云母39Ar 40 Ar坪年龄237.30 ± 0.25 Ma,绢云(构造)千枚岩中获绢云母39Ar-40 Ar坪年龄234.50 ± 0.42 Ma。因此,该段昆南韧性剪切带的主期活动是中三叠世晚期(1∶25 万布喀达坂峰幅)。第二期活动仍为逆冲-左行走滑,以先期剪切面理S1为变形面的小规模层间滑动褶皱,结合昆南韧性剪切带内及其附近的早侏罗世剪切深熔型花岗岩阿尔喀单元及巍雪山单元的产出,可间接判断出昆南韧性剪切带第二次递进变形的主要活动时间为早侏罗世。

东-西大滩段,由东西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侧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形成时代220 Ma,韧性变形持续至20 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许志琴等,2001)。阿尼玛卿段,为倾向北东、向南西逆冲的叠覆岩片,是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逆冲叠置发生于印支期(许志琴等,2001)。

此外,昆南断裂带为活动断裂,现为右行走滑,沿断裂带发育断陷谷地,控制着第四纪沉积、泉水和湖泊分布,沿断陷谷地发育阿拉克湖、红水川及冬给措纳湖等具拉分性质的高原湖泊。红水川哈拉西里,沿断裂带多个泉水群呈线状分布。东部托索湖、花石峡以东,沿断裂更新统砂砾岩层阶地上,发育一系列北东向地裂缝,宽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地裂缝明显属张扭性。再向东发育走向115°的沟谷,宽0.51 m,沟北侧地形较南侧抬升约0.3~0.5 m,同时断裂对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明显切割。20世纪80年代,昆南断裂带地震鼓包的斜列方式,反映断裂的最新运动方向为左旋剪切,伴生不对称的倾竖牵引褶皱,后期叠加正断层。

小比例尺遥感影像图上,该断裂带向东接镇平断裂、唐藏-勉县断裂、襄樊-广济断裂,组成了中国大陆上一条东西向巨型陆内消减带。因此,它不仅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应力汇聚与释放的主要地带之一,也是中央造山带内的一条巨型陆内俯冲-消减推覆带,导致上述构造单元在地表的消失或尖灭,导致青藏高原北部以其为界的南北地貌单元迥异,是近代地震活动频繁的断裂带。

2.大红柳滩-郭扎错-西金乌兰-金沙江断裂

郭扎错-金沙江断裂,是巴颜喀拉构造带与北羌塘-唐古拉陆块二级构造单元边界(见图2-7,图3-4,图4-15)。

断裂西经大红柳滩,东接郭扎错,过碎石山、羊湖、岗扎日、西金乌兰,自玉树东延入四川境内与金山江断裂带相连。青海称乌兰乌拉-玉树断裂系,是将与其近于平行的西金乌兰、乌拉乌兰、玉树等数条断裂统称之。

断裂总体呈近东西或北西-南东向展布,是巴颜喀拉盆地南缘断裂。断裂主断面在不同区段倾向多变。西部红柳滩-碎石山段,断裂面倾向以南西→北东变化,∠50°~70°;大红柳滩,露头尺度上可见擦痕、旋转的构造透镜体、拉伸线理、SC组构、不对称倾竖褶皱等,沿断裂带的不同地段或为强直片理化带,或为炭化破碎带,断面产状倾向南西,且在该段较稳定。断裂可识别出两期活动,早期为脆韧性剪切带,具南偏东的斜冲性质,可能形成于三叠纪末期。晚期为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甜水海群叠置在巴颜喀拉山群之上,可能形成于侏罗纪末期。

在碎石山,由北部碱水湖-碎石山断裂和南部拜惹布错断裂组成,北东东向延伸,断裂带宽50~200 m,带内不同地段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初糜棱岩、构造片岩,并在碎石山一线混杂有蛇纹岩、基性火山岩、辉绿岩、深水硅质岩和碎屑岩、灰岩及基底深变质岩等透镜状岩块。向东在岗扎日-蛇形沟,主体倾向北东,破碎带宽50 m,有断层角砾岩、断层泥,及石炭-二叠纪复理石夹蚀变苦橄岩、块状玄武岩、枕状玄武岩、辉长岩、放射虫硅质岩、深海泥质岩和灰岩等蛇绿混杂岩块。断面上擦痕线理发育,倾伏向310°,∠40°,镜面产状30°,∠70°,显示逆断层性质。带内混杂岩块一般长轴规律排列,最大扁平面产状30°,∠30°,长轴产状335°,∠30°,反映断裂具多期活动性质,向北东逆掩并有右形剪切活动的叠加。断裂带北侧碎屑岩中牵引褶皱轴向,同样指示断裂具向北斜向逆掩。

断裂向东经楚玛尔河被第四系覆盖,治多俄巴达动,断裂呈北西-南东向,断续延伸至日尔拉马—若候涌—玉树,或被风火山群及其他新地层覆盖,或被后期北北东向断裂截切斜错,断续出露,断面时而南倾、时而北倾,∠70°~25°,总体呈平面和剖面上的舒缓波状弯曲。在荣格,断层面倾向南西,断裂破碎带宽30 m,带内断层泥包绕透镜状岩块,碎屑岩岩块均透入性片理化,灰岩岩块发育条带状构造,摩擦镜面具擦痕、阶步,擦痕线理侧伏向110°,倾伏角52°,断裂下盘砂岩发育大型牵引倾伏背斜,枢纽向32°方向倾伏,倾伏角23°,为左行斜冲,即由南西向北东方向的斜向逆冲。沿断裂带巴音叉琼及治多县多彩、当江和玉树等混杂有蛇绿岩残块。关于该断裂带的各期活动时限,目前尚缺少同位素测年资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