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登高》—杜甫夔州诗的三个情结
刘厚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这时诗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岁的他登上白帝山高台,展望峡江秋景,看到风急云飞,虎啸猿鸣,沙鸥翔集,落叶飘零,大江东去,这一切无不勾起他的回忆,引发他的感慨,由此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杜诗镜铨》称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意境精光万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这首诗是杜甫夔州诗的经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绘,又有慷慨激昂的高远意境,无论是鉴赏还是教学,如果想要对此诗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应该把握它蕴籍的的三个情结,即:登高望远的情结,百年孤独的情结,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下面是作者对这三个情结的理解。
登高望远忧思长
《登高》诗,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风急天高,不登高怎能听清远处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边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视鸥鸟的盘旋劲飞;登高,扩展了境界,无边森林,落叶萧萧,气势恢弘;登高,放开了胸怀,不尽长江,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岁时进士不第,游齐赵,登泰山,写下《望岳》诗,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以后每到一地,他总要登临当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获得诗兴和灵感,并由此写下了数以百计的登览诗。
杜甫喜好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楼》、鲍照《芜城》关爱民生,忧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审言,喜写登览诗,一首《登襄阳城》写景闳逸浑雄,抒情联寓感慨,称为杜子美的祖诗;杜甫崇敬陈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实际上是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他们是忘年交,都是爱国忧民的诗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给杜甫登览诗感叹生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他40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蒋先伟《试论杜甫登览诗》)
杜甫老来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头可仰赤甲、白盐两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这两座山相对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门,“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掠山巅。”(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断崖当白盐。”(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携斑竹,看山仰白头。”(《晓望白帝城盐山》)我们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这两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巅,但杜甫登览这两座山的诗作的确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爱登临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览白帝城的诗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诸公上白帝城头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楼》、《白帝》、《白帝楼》、《白帝城楼》。与杜甫草堂紧邻的白帝山,海拔不过400米,但它独立江边,正处于瞿唐峡口,像守护夔门的忠诚卫士,面对着从天际边滚滚东来的长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向往,遐思飞扬:“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白帝城最高楼》)“江城含变态,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上白帝城》)“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逬空回白头。”(《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在夔州还有许多登览诗,例如《登楼》:“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览诗中最著名最优秀的当推《登高》,这首诗里,登高望远的情结收得最拢,又放得最开,是他登览诗创作的顶峰。这首诗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诗,又是借景寓情,忧国忧民的政治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望远,有景有情,景中深寓着悲愤沧桑,情中渲染着雄奇壮丽,真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望远,不尽情思滚滚而来,想着国家不停的动乱,想着自己一生的颠沛流离,年轻时“穷年忧黎元”“济世肯杀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宏愿未能实现,老来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更是于国于家无助,想到这些,杜甫的忧思真是与长江一样翻滚激荡,无止无息。杜甫,个人的不幸凝聚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诗里蕴籍了多么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
百年孤独为时伤
《登高》展示的景象宏大,高远的秋空,无边的森林,不尽的长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无助的诗人越是登高,越是望远,孤独感就越是强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承接登高望远,述说了一生的孤独寂寞。宋人罗大经分析这一联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回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这一联里意象丰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诗人艰难潦倒,孤独凄苦的情怀。其实,“万里”二字应理解为诗人漂泊万里,“百年”也应理解为诗人孤独一生。
为什么说杜甫一生有孤独凄苦的情结,这当然与当时的历史现实和杜甫的思想个性有关。宋祁《新唐书·杜甫传》中写道:“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事,高而不切。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云。”这些评价的确反映了杜甫的思想个性,又的确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独凄苦的原因。
杜甫年轻时就有为天下百姓,为盛世大唐干一番事业的积极入世思想。盛唐时期国力强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满怀信心自吴越归家,再赴京参加贡举,却考试不第,天宝年间客居长安将近十年,郁郁不得志。天宝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进献《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宰相不满,让他得了个“参列选序”的替补官,这无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岁时,又因诗名显赫,才被授官河西县尉,诗人辞官不拜,改任右卫率胄曹参军,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乱,遂陷叛军之中,险些被杀。至德二年(757)逃难的杜甫在凤翔追上皇帝,拜为左拾遗,因仗义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点问斩。安史之乱后,皇上也有几次安排杜甫为官,但诗人都是报之离官、弃官、不赴的态度,其原因,宋祁说得很清楚:“放旷不自检”,有远大的理想和旷达的胸怀,却没有权势地位和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时理论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视;“挺节无所污”,受尽磨难,生活艰苦也从不向恶势力低头;“伤时桡弱”,忧国忧民,伸张正义,痛恨贪官污吏。如此的思想个性,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里,只能导致他孤独凄凉,潦倒终穷。
杜甫颠沛流离到夔州,已是穷困潦倒,老病缠身。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乡,每流落一处,其孤独感总是形影相随,他的这些情愫在其诗作中随处可见,也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楼伤心客,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杜甫在写《登高》的前些日,写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说是《登高》的准备。《九日(一)》: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释《九日(一)》:重阳节时,一个人孤独饮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台,山上的竹叶虽多,但没有亲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没有开放的必要。那远处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时啼哭,使人肝肠欲断;故乡的白雁在秋霜时节飞来召唤,游子能归家吗?弟妹流离不知音讯,战乱和病痛都来催我性命!
从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独”的情结蕴籍已久,而《登高》却是这个情结的最深沉最强烈的表现。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结是怎样表现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其深沉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承接五六句的意义,并在深沉的孤独悲秋中作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终于归结到艰难苦恨,时势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表现的淋漓尽致。
偏爱夔州山水情
《登高》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郁悲凉,在杜甫的诗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诗中也很难寻到如此气势的对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笔,与他偏爱夔州山水的情结有紧密关系。
诗人为何偏爱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产生了从没有过的欣喜之情。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开,柳绿江清的好时光,杜甫迁居到夔州,听到的是人们热爱劳动,春种秋收的农事,见到的是处处山光明丽,鸟雀歌唱的风景,这里的景观奇妙,还有大禹凿山导江留下的断石,瀼水东西田地平顺,能够在此进行自食其力的农耕。“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夔州歌十绝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个临水靠山,气候温暖,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粮油之乡,“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杜甫在夔州三个年头,见证了夔州的山川钟灵,古迹蕴奇,有充满奇情异趣的远古传说,也有作为社会兴衰存亡见证的历史古迹。杜甫闲来无事,多次登白帝城,游武侯庙,踏八阵图,进越公堂……。“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唐石。”(《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可见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绝,令诗人叹为观止。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为一个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的诗圣,杜甫对夔州山水总的评价是很满意的。“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陆游《东屯高斋记》)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细致而全面的观察:
《夔州歌十绝句》:“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唐险过百牢关。”“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缠绕接山巅。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借问夔州在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诗人喜爱夔州山水,是因为他有独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瞿唐两崖》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白帝》
赤叶枫林百舌鸣,黄花野岸天鸡舞。
——《寄柏学士林居》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鸯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写的山水景物诗,新鲜有趣,活泼生动,意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真切而独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胜古迹众多,令诗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迹众多,而且以悠久神秘闻名。这里有巫山神女的传说:“雨随神女下朝朝”,有大禹凿崖导江的遗迹:“禹公饶断石”,有强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国:“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还有公孙述称霸白帝城:“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还有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其它入杜甫诗的相关古迹还有先祖庙、永安宫、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这些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见到踪影,仿佛上苍的着意安排,我们民族最优秀的诗人也来到了夔州,他的诗作汲取了这瑰异的源泉,又反过来为山水古迹增添了新的光彩。”(蒋先伟《杜甫夔州诗论稿》)
夔州独特的山川风物,使诗人非常欣慰和激动,在这里,他诗兴大发,几乎是一日一诗,首首精华,句句灿烂。夔州的山水对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观赏一次就会有一次亲切的感觉。
下面,我们还是回到《登高》,看诗人是怎样出神入化地描绘夔州山水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都是集中写景。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鸥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之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键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诗鉴赏辞典》)
结语:《登高》是一首只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诗,但它的诗意深厚,意境高远,笔者每读一次(也有教学),都有新的领悟和体会。这首诗是杜甫将其一生的思想和经历,用血和泪加以凝结,铸成一伟大光辉形象,矗立在白帝彩云之中,让后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视他。我们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远,才能将他留下的诗作理解深透。 6390
「壮游」杜甫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
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
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脱身无所爱,痛饮信行藏。
黑貂不免敝,斑鬓兀称觞。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
坐深乡党敬,日觉死生忙。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
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举隅见烦费,引古惜兴亡。
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两宫各警跸,万里遥相望。
崆峒杀气黑,少海旌旗黄。禹功亦命子,涿鹿亲戎行。
翠华拥英岳,螭虎啖豺狼。爪牙一不中,胡兵更陆梁。
大军载草草,凋瘵满膏肓。备员窃补衮,忧愤心飞扬。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斯时伏青蒲,廷争守御床。
君辱敢爱死,赫怒幸无伤。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
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
郁郁苦不展,羽翮困低昂。秋风动哀壑,碧蕙捐微芳。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荣华敌勋业,岁暮有严霜。
吾观鸱夷子,才格出寻常。群凶逆未定,侧伫英俊翔。
杜甫《壮游诗》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