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李白因何这么暴躁?

2025-04-01 20:16:5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诗仙”李白的称号无需多言,相信喜欢唐诗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李白”情节,虽然不生于一世,但只通过文字诗句就能感受到对方浓厚的个人魅力,其诗飘然洒脱,不知博得了多少后人的喜爱。

李白生于武则天统治晚期,武则天去世时李白五岁,到十五岁时便有诸多诗作,得到许多名士的推崇,可见其天赋之高,尚在青年时便已出名,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期间往来江油、剑阁等地又增加了不少见识,不过说到见识,当属他在724到729年间的远游,这段时间的积累对他的人生乃至诗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李白笃信道家,所以读他的诗总会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被称为“诗仙”也是实至名归。

而正是由于李白这些前期的“积累”,名气也越来越大,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和崇拜,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的喜爱程度估计除了杨贵妃就没有其他了,召李白进宫那天,身为皇帝的唐玄宗亲自相迎,并且十下车步行,以“七宝床”赐食,亲自为李白调羹,

后来领略到李白的真材实料之后,更是对其大加赞赏,或有宴请游玩,比召李白相伴,可惜李白一生放荡不羁,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后来又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加上不断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除了唐玄宗之外,与李白同名的杜甫也是对其崇拜至极,二人也在同游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之诗似乎无人不喜无人不爱,在作诗方面更没人敢妄称超越他,但就李白自己而言,确实有甘拜下风的时候。

当时的黄鹤楼备受天下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关黄鹤楼的文学作品和诗作数不胜数,这个地方似乎已经成为了文人的“圣地”,李白也不例外,事实上李白对黄鹤楼的喜爱程度已经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身为“诗仙”,又岂能不来此一游?

这一天李白总算如愿以偿登上了黄鹤楼,站在亭中放眼天下,整个胸襟都开阔了,李白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之时,突然见到了别人写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诗为崔颢所写,李白看后自愧不如,叹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说完竟是搁笔不写了,这就是令人称赞的“李白搁笔”的典故。

回答2: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李白这么暴躁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为了自己的朋友崔颢,另一个是他本性使然,豪迈奔放,愤世嫉俗。

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在回长流夜郎的路上被赦免。他遇到了当时的南陵县。魏兵招待李白。他们喝酒,互相回忆。当时李白忧心忡忡,所以写了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作为一名诗人,李白为了平定叛乱,为了李家的利益,不辞辛劳地参军,希望在这次行动中,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谈笑风生,平和胡沙”。李白的好意被视为驴肝肺,他被关进了监狱,差点被处死。

诗中“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李白也因此被认为是疯子,也有人写诗嘲讽他,第一代儒家强调诗的温婉,主张诗应喜而不淫,悲而不悲。李白是敢违背孔子的遗言,发牢骚就够了,敢说疯狂的话:砸烂黄鹤楼,因此,判你入狱流放是明智的决定。

在这首诗中,李用幽默的语调,一个是李白本人。李白的诗歌总是以意蕴领先于后世而获胜。除了这首诗,崔颢的诗歌只是瞬间的“顿悟”,而李白的诗歌则是一种开放而坦率的“顿悟”。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所谓的功夫不在诗里。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飞扬,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是非常令人费解的一件事。欣赏李白的性格。

回答3:

在那一年,刚从观景台经过的李白来到武汉。到达武汉时,必须去参观黄鹤楼。黄鹤楼位于蛇山之巅,紧邻长江。至今它仍然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当然,李白不是一个人去的。他一定和几个朋友去了。到了以后,看到这么美的风景,当然要写一首诗。朋友还一起起哄所以李白做了一首诗。就写吧,李白当时想。这并不难,所以他请随行人员准备墨水、纸张和砚台。李白兴奋地拿起画笔,习惯性地抬起头来酝酿。突然,他看到墙上有人已经提到一首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看完后很惊讶。是谁写的?乍一看,是诗人崔颢写的。崔颢是谁?他和李白是同一时代的诗人。开元年间,他考上了进士。曾任太仆寺宰相、司训大臣。他年轻时写的更多是关于妇女的。晚年,他出入边塞,写了许多优秀的边塞诗。他提的那首诗是怀旧的杰作。当时,李白以为这是老崔在看眼前风景时脱口而出的作品。这首诗写得很好,既自然又雄伟,既迷人又有绵延千里的潜质。李白反复背诵老崔的这首诗,不禁摇头叹气。突然,他放下笔,愤怒地脱口而出一首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朋友们都围过来问李白为什么生气。李白说,老崔的诗写得这么好,如果写不出比崔浩更好的诗,会不会让人发笑?所以不能写,写了也会让人发笑。后来,有好心人在黄鹤楼东侧建了一座李白的“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有崔颢的题诗墙,对面是李白的搁笔亭。从那以后,李白就一直沉迷于这件事。他常想如何能超越老崔的作品,但经过几年的思考,他想不出超越老崔的句子。但他不想。



后来,李白登觉得黄鹤楼和南京的凤凰楼很相似,于是模仿崔颢的原韵,写了一篇文章《金陵登凤凰楼》:原因是什么?诗之美在于能否涌出,正是要达到诗之美。崔颢的诗歌只是“顿悟”的一瞬,但李白几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难免会导致大打折扣。然而,毫无疑问,李白的诗歌也是一部高质量的杰作。除了深厚的历史情怀外,还融入了李白自己的人生抱负和期望。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李白写下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主要反映了知识分子想有所作为的痛苦和纠结,但他们的理想和抱负无法发挥。

回答4:

这不是暴躁,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活动,自叹不如,才有了李白搁笔的典故

回答5:

就是因为喝大了,脑子想什么也不好使,见谁干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