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布景与镜框式舞台有什么分别?

2024-11-06 15:12: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中世纪流行的宗教剧以及文艺复兴初期流行的假面舞剧的演出中,已经出现过复杂的舞台机关、豪华的布景和绚丽的服装,这类戏的演出场地多是皇宫或广场,属露天型剧场,舞台向观众全面敞开,以便于演员与观众进行交流。

但是,随着古典戏剧作品的重新发现和演出,人们感到,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中世纪的舞台已很难适应演出要求。

法尔纳斯剧场之舞台,1618年落成,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镜框式舞台后来,意大利的建筑家们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维特鲁维阿斯所写的《建筑学》一书,遂奉为剧场建筑的瑰宝。这本写于公元前16—前13年的书,附有插图,在1486年首次出版。意大利的建筑家将这本书中所述的建筑学原理,当成恢复古典剧场的依据,他们试图使当时的演出与古罗马时代相符,并从书中寻找舞台与观众厅的合理布局。

随着透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舞台上运用透视布景,会产生具有魔力的空间幻觉。于是,开始尽心竭力,要把透视学推广到舞台上去。塞尔里奥(公元1475—1554)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在1545年依照维特鲁维阿斯的一段关于三棱布景的话,分别为悲剧,喜剧和羊人剧绘制了三副景片,每副景片由四组画面组成,它们经过拼接之后,会构成完整的舞台场景,塞尔里奥认为,这三副景片可以适应一切戏剧的演出。

当时的观众乐意看到不断变换的布景,于是,人们恢复了在古罗马时期就曾采用的三棱柱景,每一个棱柱都绘有三面布景,利用其转动,形成场景的转换。由于这种换景方法很有局限,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新的方法,如在舞台后面的景片前安上凹槽,用滑动的办法换景,或将景片叠合以后放到舞台后面,需要时像翻书一样翻开。在17世纪前期,布景的三个主要因素:侧片、背景和檐幕,都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而迅速变换了。

意大利现在还保持着16世纪80年代建造的一座剧场,它与古罗马剧场很相似,舞台的后部有远景,观众从舞台正面和两旁的门洞里,可以透视舞台,但是,它的缺点是,这些远景对演员的表演没有帮助。后来这种远景被前移,变成了可供表演的区域。

1618年,帕尔玛的法尔纳斯剧院建成,它的特点是,舞台上出现了三堵墙和镜框,并设有幕布。这种舞台主台面积较大,天顶较低,台框接近于正方形,主台后设有附台,以加大布景的深度。这个剧场被认为是现代剧场的开端。

舞台变化之后,原来古罗马式的半圆形的观众席,就很难适应观众的观赏要求,因此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马蹄型的观众席就产生了。到了18、19世纪,欧洲的剧场,已基本采用了这种建筑格局。

随着室内演出的增多,舞台照明的问题日益突出,当时的照明用具主要是油灯和蜡烛,舞台台口还出现了“脚光”,人们开始利用光来营造舞台氛围,如让光源躲在水晶球后面并缓缓移动,形成月亮上升的景象;用锡纸包上锯成闪电状的木板,配合光影声响,形成电闪雷鸣的景观。人们还利用灯光的强弱,宋表现戏剧情境,如认为悲剧的灯光应当比喜剧的灯光暗一些。台上的灯光应比台下的灯光亮一些。由于当时照明设施的简陋,因此,限制了人们大胆创造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