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知当中,寺和庙一直都是一同出现的,寺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普通的一个词汇,但其实“寺”和“庙”完全是两个不一样场合,那么古代“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寺,形声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在《说文》当中记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在《一切经音义》当中也有:寺,治也,官舍也,关于寺的文献记载,一直都在提权力、法治。
其实寺,是古代官员府邸的名称,通俗来讲,就是古代官员上班的地方,在秦以后任职的地方都统称为寺,比如大理寺,大理寺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审核刑狱案件的地方,《汉书·元帝纪》就有: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庙跟寺有很大区别,庙,形声字,从广,”广“又跟建筑有关,在汉代以前庙是供奉先祖的地方,而且对于修建庙的规模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礼记》当中就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供奉祖宗的庙,凡是有官爵的人都可以按照法治修建规模不同的庙,不过汉代以后庙的定义就变得不同了,它跟土地庙混合在一起,蜕变成了供奉鬼神的场所,“人死曰鬼”,鬼魂会通过庙停留在人间。
造成这种区别,也是因为佛教的传入,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在某一天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个身高6丈的金人站在庭院当中,那金人浑身散发金光,汉明帝刚想询问金人时。
那金人就朝着西方飞去,第二天汉明帝召集群臣解梦,太学博毅就说:西方有神,名曰为佛,陛下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自从知道了是佛,汉明帝就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就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取经求佛。
使者用一匹白马驮了佛经,汉明帝十分开心,就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庙——白马寺,从西域远道而来的僧侣都住在白马寺,此时寺跟庙就开始逐渐融合,因此寺庙,大多数都被称为佛庙。
但其实,寺跟庙差距相当大,在印度本土佛教当中,佛境有三相,塔、窟、庙,三者在逻辑关系上,就奠定了寺庙主流的出现,佛教的建筑象征是塔,代表着王权,但石窟的中心也是塔。
塔是没有僧侣居住的,但如果容纳了僧侣,就会变成寺,不管是佛教历史还是建筑史都是异种循序渐进的过程,汉塔、汉庙都存在于白马寺,几千年来,寺和庙也已经区分不开了。
“寺”在古代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古代汉语中“寺”有“持续、相续”的意思,就是说行政机构是永久性的,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 而“庙”是指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比如孔庙、关帝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我们没有听说供关帝的地方叫“关帝寺”的,因为功能不一样,所以称谓也就不同。
寺在古代多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等,而庙在古代则指皇帝和百姓祭祀先祖的地方,例如宗庙、祖庙等。
寺在过去是官署名,现在是供奉佛祖菩萨的地方,是佛教圣地,而庙是供奉鬼神的地方,属于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