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进入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我不否认马斯克帮了比亚迪一个大忙——帮助比亚迪教育了市场,并唤起了中国政府的危机意识,提升了比亚迪的股票价值。但说真的,有没有特斯拉对比亚迪影响不大,只不过是提前启动了个人消费市场而已。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家公司策略:在电动汽车概念上,马斯克的想法是先做高端,船夫的想法直接是,集中于公共交通领域。所以在特斯拉尚不能盈利的时候,比亚迪电动大巴和e6业务已经全球遍地开花,类似于丰田混动那种绕不开的专利已经申请了不少,技术壁垒已经建立。而特斯拉基于18650电池是不可能进入公共交通业务的。船夫虽然审美很差,但是战略眼光真的很高,光伏电站,储能系统,汽车电子,电动汽车这些马斯克给投资者宣扬的概念其实早已是比亚迪已经稳定盈利的业务。特斯拉想在这方面追赶还需要点时间。电动乘用车的定位不同。船夫直接把电动汽车定位为无产或中产阶级开的汽车,所以在充电桩停车位等解决方案规划上做出了不少努力,对于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来说,一辆使用方便且有性价比的电动车和一辆电动跑车,哪个更受待见?显然比亚迪更接地气一点。而腾势,是未来电动汽车从中低端向高端产品扩展的一枚棋子。就是政府支持喽,除了补贴和上牌的优势外,今年中德充电标准制定,那特斯拉只能屈服于中式标准,美式标准就要被抛弃了。这跟当年3G标准大战一样的,只不过当年中国输了。
目前来说,Tesla 进入中国市场最大的障碍应该是一家美国前沿科技公司对中国真实商业环境缺乏了解。从具体结果来说,Tesla 可能会在准入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碰到不小的困难。希望在中国销售、生产新电动汽车的公司,大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希望制造商参与、帮助基础设施的搭建;另一方面,政府希望制造商能够多多少少分享一些核心技术。如何与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打交道,是件非常需要中国式智慧的事情。这显然是 Tesla 的弱项。基础设施方面,其实并不是 Tesla 这种豪华电动车最担心的地方。因为通常购买这样豪华车的用户,不论是住所还是办公场所,都有比较好的安装充电桩的条件。
根据中国现行主要电动乘用车技术路线决定的补贴政策,电池重量高于整车重量30%的不在补贴之列,所以除非特斯拉放弃380公里的续航,改用国内普遍的20-30度电,80-100公里续航,以现在的知名度打中低端市场,想必可行。但基础设施配套我国仍然有较大差距,不过今年内计划建设的充电桩/站是去年的10倍还多,今明两年会迎来井喷,尤其是大部分没有尝试过投资失败的省份。搭上这波大干快上的企业,有可能是特斯拉,也可能是byd,也不排除其他传统燃油车企业,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