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5-04-12 23:27:3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究竟是谁口中说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它是中国民间对三国这段历史,传播的一段佳话,是对曹魏谋臣郭嘉的一种肯定。既然是民间传说,当然有很大一部分人会持否定的态度,纷纷提出了质疑。——那么?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笔者将说出自己的观点。

汉末乱世硝烟不断,有数十家割据诸侯并立于世,爆发了无数场次的战役。但真正意义上决定三分天下走势图的,只有曹孙刘赤壁一役。在此之前,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坐拥天下九州,军势滔天,一度有并吞天下之势。孙刘两家几乎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格。换句话说!只要赤壁之战中曹操不败,或者说曹操不爆发赤壁之战。那么三足鼎立的态势就不会形成。

结果大家都比较清楚,曹操选择的是马上进攻孙吴,在初得荆州的情况下,立马爆发了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孙权、刘备两家渐渐崛起,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起初,周瑜指出了曹军的四条兵家大忌。曹操以疲敝之师驭狐疑之众,在将帅失和,水土不服,瘟疫盛行,不习水性,船索相接,以及关中各部蠢蠢欲动的情况下,打赢赤壁之战的可能基本为零。

——也就是说,要想不被天下三分,除非能够劝阻曹操不要操之过急。

曹操入荆州后,贾诩曾主动进言,提出“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这段话的大体意思就是,建议曹操先整顿荆州,飨吏安民,就可以不必劳师动众,就能使东吴俯首称臣。贾诩的这段话很有道理,就像当年攻打袁潭、袁尚一样“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只要曹操静下心来整顿荆州,时间一久,孙权、刘备两家必定会生出异心。

但是!此时的曹操兵锋所指,气势如虹,已经非常骄傲了。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打过这种富裕仗,在他看来,孙刘两家那区区几万兵马,早就被自己的数十万大军吓破了胆,这一仗他是稳赢的。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只有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掉孙刘两家,才能真的把心放在肚子里。——他已经很难听得进众谋臣的意见了。

那么郭嘉能劝服曹操吗?

我们都知道,贾诩是宛城之战期间,跟随张绣一起投奔过来的,加入曹营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贾诩早年多次易主,常常给各任主公进献一些“毒计”,曹昂与典韦就是死在他的计谋中的。虽然他才华横溢,但是在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中,他是绝对挤不进前十位的。因此!当贾诩献出计谋后,曹操甚至都没有认真考虑过。

——曹操最信任的谋臣只有三人

一个是侍中荀彧,只可惜曹操外出征战的时候,荀彧常常是坐镇后方。往常的时候,他每逢战事,都会以书信的形式询问荀彧的意见。但是赤壁之战事出突然,来不及与荀彧交流意见。

一个是尚书令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当年受荀彧举荐而辅佐曹操,其为曹操献出奇计共十二条,被奉为曹魏的第一谋主。但是,公元207年,曹操统一北方后论功行赏,荀攸被表为尚书令,之后基本跟他叔叔一样,多留守后方。

最后一个就是郭嘉。戏志才逝世后,曹操问谁能继之,荀彧举荐郭嘉。曹操于是召见郭嘉谈论天下大势,事毕,曹操大喜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从此,对郭嘉的态度异于常人。郭嘉的进言,曹操从来都不会拒绝,比如当年孙策偷袭许昌,郭嘉劝曹操说孙策性格轻而无备,必死于刺客之手。这样看似不着边际的话曹操都能相信他。

曹操常常对左右说“唯奉孝能知孤意!”郭嘉病重期间,他派出使者询问病情,道路相属,连绵不绝。郭嘉病逝,他伤痛不已,对荀攸说道:“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曹操原本是打算把身后之事都托付给郭嘉的!

赤壁之战失败,曹操亦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综上所述,赤壁之战大概只有三人能够劝服曹操。一个是荀彧,一个是荀攸,一个是郭嘉。如果是这三人献出缓图扬州的计谋,曹操肯定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考虑的。而且当年建议缓图袁潭、袁尚的,也正是郭嘉。

——因此!从某种角度分析,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回答2:

的确如此,郭嘉如果不死,再多活10年,可以帮助曹操统一天下,也就没有三国什么事情了,郭嘉比诸葛亮都厉害。

回答3:

你好,从客观的来说这个问题,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个是不合理的。在整个历史中,三国的杰出人物辈出,曹操手下如荀彧、贾诩、程昱等都是不弱于郭嘉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转折的官渡之战时,荀攸、贾诩等人都献出重要的计策,而郭嘉,就四个字:从破袁绍。所以说,从大局势来看,郭嘉的存在也不一定会改变什么大的局势,还是需要曹操手下众谋士合力才会改变战局。

回答4:

其实郭嘉也是一位非常好的谋士,赤壁之战如果他还在的话,可能会提醒曹操预防火攻,防备黄盖,当然曹操就不会有这么样的损失惨重了。

回答5:

因为郭嘉太厉害了,他能未卜先知,事实确实如此,因为他会观相,还善于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