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如何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论文一篇,1000以上)

越快越好~~!~
2024-11-23 06:41: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关于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思考

张晋中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方针,音乐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一、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位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从清朝末年兴办新兴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作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诸如在中小学校乃至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课,用来普及识谱、视唱、乐器演奏等知识和技能技巧。不能否认,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等,确实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远不能代表音乐的真正价值,更不能概括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简单地把音乐素质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培养,无疑从根本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已超越了音乐课程乃至音乐本身,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小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具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以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为框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最好的教育不止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率,而是使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洞察,成为健全完善的人。”我们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更要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远景作指引。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决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而应当把它作为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都是18—23岁的青年人,处于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成长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辨证思维形成,价值体系趋于稳定,思想活跃,富于理想,具备有了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特征。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要求我们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地施展。

鉴于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说来,要注意几点:

一,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

二,教学内容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

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回答2: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方针,音乐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一、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位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从清朝末年兴办新兴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作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诸如在中小学校乃至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课,用来普及识谱、视唱、乐器演奏等知识和技能技巧。不能否认,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等,确实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远不能代表音乐的真正价值,更不能概括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简单地把音乐素质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培养,无疑从根本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已超越了音乐课程乃至音乐本身,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小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具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以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为框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最好的教育不止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率,而是使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洞察,成为健全完善的人。”我们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更要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远景作指引。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决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而应当把它作为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都是18—23岁的青年人,处于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成长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辨证思维形成,价值体系趋于稳定,思想活跃,富于理想,具备有了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特征。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要求我们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地施展。

鉴于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说来,要注意几点:

一,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

二,教学内容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

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回答3:

不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