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式布局,是一种十分适合于超音速空战的气动布局。早在二战前,前苏联已经发现如果将水平尾翼移到主翼之前的机头两侧,就可以用较小的翼面来达到同样的操纵效能,而且前翼和机翼可以同时产生升力,而不像水平尾翼那样,平衡俯仰力矩多数情况下会产生负升力。在大迎角状态下,鸭翼只需要减少产生升力即可产生低头力矩(称为卸载控制面),从而有效保证大迎角下抑制过度抬头的可控性。早期的鸭式布局飞起来像一只鸭子,“鸭式布局”由此得名。
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的前翼称为“鸭翼”。战机的鸭翼有两种,一种是不能操纵的,其功能是当飞机处在大迎角状态时加强机翼的前缘涡流,改善飞机大迎角状态的性能,也利于飞机的短距起降。真正有可操纵鸭翼的战机目前有欧洲的EF-2000(台风)、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等,还有如今我国最先进的三代歼击机歼-10,以及我国最新研制的歼-20。这些飞机的鸭翼除了用以产生涡流外,还用于改善跨音速过程中安定性骤降的问题,同时也可减少配平阻力、有利于超音速空战。在降落时,鸭翼还可偏转一个很大的负角,起减速板的作用。
但是鸭式布局一定程度上会牺牲隐身性能,因此美国追求的极致隐身就让美国放弃了加强机动格斗性能优异的鸭式布局,所以我们看到美国的新一代战机F-22与F-35都没有使用鸭式布局。俄罗斯的最新一代T-50也没使用鸭式布局,而唯有中国在4代战机上大胆尝试,孰优孰劣,还要通过实战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