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创造心理的思维品质分析 (一)创造性思维分析 大学生创造心理品质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这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大脑机理和智力秉赋,因而成为大学生创造性强弱以及创造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创造性思维这种心理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这样的思维品质。尽管由于智商等先天物质基础的不同,不可避免地要在每一个大学生身上体现出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不同,但大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在水平是较高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都远没有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水平。 (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 2.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3.想象力的培养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象力的培养应侧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持和发展大学生的好奇心;二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广泛的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大学生创造心理的个性品质分析 (一)意志品质 不断克服困难是创造的重要特征和前提。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理弱点是:在创造失败面前,容易产生挫折感,缺乏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毅力。 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可塑性很大,大幅度地提高是完全可能的。这可从两方面入手:(1)外力拉动。营造宽松的有助于创造思维的氛围,通过创造史上无数生动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创造者的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之中。(2)内因驱动。意志主要靠大学生有意识地自觉磨练,要引导他们借助心理暗示等因人而异的方法,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养成持久坚韧的毅力。 (二)性格品质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神经类型所决定的,因而大学生性格呈现出多样性和多重性的特征。 (三)兴趣品质 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行为的直接诱因大多都是源于兴趣。一般而言,创造兴趣是大学生对创造的心理态度,有些学生生性好奇,乐于创造,勇于创新,有些同学则漠然视之,这都是性格使然。总之,离开浓厚的兴趣,创造心理活动就失去了动力。 三、创造心理品质的优化 良好的创造心理品质可以细化为两大类共12个心理特征,包括:独立性;发散性;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知识结构;意志力;创新精神;性格;求知欲;专注性。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苛求大学生同时具备这些近乎完美的心理特征,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学校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极大地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品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开设专门课程 (四)调整课程设置结构 (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六)积极开展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