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好楼主!
一.他一生经历了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六个朝代。这段时期历史上称作晚唐。一度空前繁盛的唐王朝,到这时也是每况愈下,濒临土崩瓦解的地步。
一方面自从唐德宗(李适)颁布“两税法”以来,唐初的均田制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厉害,农村一派凋弊景象,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席卷唐末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此时虽还没有发生,但已在酝酿之中。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诸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等问题,都是唐王朝无法根除的心腹大患。这就是李商隐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上述这些矛盾中,对李商隐一生影响最大的是牛、李党争——指当时朝廷里两个政治集团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斗争。
二.这两个政治集团:一个以牛僧儒为代表,历史上称作牛党,另一个以李德裕为代表,历史上称作李党。这两个派别为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前后一共绵延了四十年之久。李商隐在唐文宗大和三年(829),他17岁时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以白衣身份受聘于该府任幕僚,一直到开诚二年(837)先后共8年时间。令狐楚是牛党要人,地位显赫,唐宪宗时曾做过宰相。令狐楚及儿子令狐醄,对李商隐都不错。先看《无题》。李商隐后来之所以能考中进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了令狐醄的推荐。开诚二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隐为了应敷生机,不得不另找出入,于是他到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做事,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并且娶了王的小女儿为妻,成了王的东床快婿。王茂元当时被认为是李德裕的党徒。李商隐原在令狐门下,现转投王茂元,牛党认为是忘恩、背叛,这就触犯了牛党的戒律,因此牛党对李商隐耿耿于怀,千方百计进行报复。开诚三年李商隐应考“博学鸿辞科”,本已被录取了,但因牛党中一位权要人物从中作梗,复审时李被除名。这次意外打击,对李商隐振动很大。他对朋党斗争深深感到厌恶、感到恐惧。写诗表明自己不愿介入这一斗争的心计。然而牛党并未因此放他过门,而对一再排挤、打压,使其一生处在职位低卑、宦途失意之中。
三.主要受了牛李党争的牵累。李商隐的政治理想、政治才能无法实现,被埋没在朋党倾轧的漩涡中。尽管如此,却无法掩埋李商隐的文学才华。李商隐在当时不仅以善写骈文闻名于世,而且更以他那风格鲜明的诗歌创作成为晚唐诗坛最有成就的诗家。有人曾把李商隐比作“唐代诗歌的灿烂晚霞”。李商隐一生共写了六百多首诗,其中政治诗的比重约占六分之一,约一百多首。晚唐的一些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历史事件,在李商隐这些政治诗里大都有所反映。这些诗歌是我们评价李商隐诗歌成就的主要依据。然而李商隐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如此盛名,主要原因却不在于此,而在于他写了不少的“无题诗”。
四.
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所谓无题诗,也就是没有题目的诗。诗歌没有题目,在我国诗歌史上早已有之。如《诗经三百篇》中就有没有题目的。《古诗十九首》也有没有题目的。但这些诗无题,是由于当时人们还无意于给诗歌立名,因为那时还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而李商隐的无题诗,则是有意以无题向读者宣布的,是他不愿意给这些诗歌起题目。
李商隐为什么要以“无题”来命名呢?
一是因为他对于一些爱情生活由于受周围环境的限制,难以向世人明白说出。如“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无法说。
二是由于李商隐对牛、李党争心怀恐惧,他有时对一些政治事件、社会问题,有想法,有感叹,但也不敢直接明说,往往借男女爱情婉转表达。为避嫌疑,连题目也不写。三是唐诗从中唐开始,随着封建社会走下坡路,人们的生活内容、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心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作为它们的外在物物化形态之一的诗歌创作也分化出两种倾向:一种理性化倾向,即以诗言理叙事;另一种是俗化倾向,则侧重于倾诉个人情绪,描写琐碎的日常小事。李商隐诗歌当属这后一种。由于以上三个原因,使得李商隐这些无题诗,旨意朦胧,而容易解错。而人们对于某一首诗的理解和认识,往往分歧不一。同时由于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大多写的情意缠绵,文采华美,艺术上非常精巧成熟。所以人们虽然对它的主旨不甚明了,但却仍然吟诵不绝。这真是个有趣而又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