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是鞭辟入里的人性剖析,不是鸡汤式的人生哲学。
毫不夸张地说,在 第一集 Nosedive 急转直下 的第一分钟,女主角在慢跑途中对陌生人微笑,评分时,所有情节走向显露无遗。不出意料,这是一个深陷评分系统想方设法设计刷高分最终失去控制的故事。
而除去毫无新意的情节,这一集的结局,浅白地让我大吃一惊。
以黑镜的残忍和真实,再怎么也该是分数急转直下直至零分的女主角被锁进监狱,惩罚是每天学习如何微笑和赞美,定时欣喜地向家人汇报自己“快乐”的再教育生活,被察觉一丝不满就回炉再造,直到获取足够回到社会的分数。
不管镜头停留在她再一次见到真实社会时眼中的茫然,恐惧,却无法控制自己早已挂上完美的微笑。还是停留在她在“再教育”过程中不堪重负,被内心真实的情绪折磨得无法忍受后自杀。都还算完整。
而结局是,
她和另一个被关进监狱的人酣畅淋漓地对骂,顺畅地抒发着以前无法抒发的所有情绪。并且第一次,有了真实的笑容。
统治者借助科技建立了一个阶层分明,向下流动迅速,向上流动缓慢而艰难的稳定社会,对打破规则,被弃之于体制外的“犯人”没有任何惩罚,而是获得了全社会都曾在内心深处渴望过的真实?
原谅我没法不认为这个结局过于美式过于鸡汤化,毫无闪光点可言。
就像《楚门的世界》这样充满悲剧美的故事最终被处理成圆满结局,标签里总会标示着“喜剧”,实际上它脱离了现实的残酷,经受不住一丝拷问。
以人类显露无遗的贪婪,隐于深处的暴力和稍加挖掘就足以迸发的残忍,真的配得上一个如此宽容的美好结局吗?
是的,是的,我知道你想说这样的评分系统多么现实多么残忍多么值得深思啊。对,你说的都对,但这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的思考呢?也请你如实地告诉我,平铺直叙的情节和莫名其妙的结尾是不是减弱了带给你的冲击呢?
不管是政治讽喻,还是人性解读,以往黑镜带来的思考大多是能从哲学角度抽象出来的,值得探讨的问题。s2e02 white bear 白熊公园 的结局在情节的步步暗示下不难猜出,但它却能延伸出很多思考。记忆构成了一个人的全部吗?一个失忆的杀人犯还应该被处以极刑吗?我们如何界定暴行,精神施暴和生理施暴应当同等对待吗?站在正义的道德高度惩罚暴行的人一定正确吗?
我期待的黑镜是应该使我陷入沉寂,而不是像跳梁小丑一样奉上一碗“不要被社会的评判标准绑架,要做真实的自己“的毒鸡汤。
有关全剧:
其实就好像,我不会吃饭时拿手机看《马拉卡佐夫兄弟》,正如我不会为了一些精巧的短篇做十分的心理准备甚至正襟危坐。
每本书,每部电影,每部电视剧都在生活中有它们自己的位置,宏大不一定优于微小,庄严不一定优于轻松。
而当本来能够打到4.8分的黑镜下落到3分时,它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我深记在2014年的冬天,自己是如何富有仪式感地打开客厅的投射灯,把电脑连上电视,捧着一杯热水坐在沙发正中央,庄重地和黑镜开启一段圣诞旅程的。
《白色圣诞》,实在很喜欢。
而现在,我不知道该如何对待黑镜了。
我不需要在打开视频前暗吸一口气,也不再想推荐给梁先生和他再看一遍。但我也没法仅仅把它归为消磨时间的娱乐性商品。
是的,它当然还是比大多数粗制滥造的无意义剧集优秀得多,但它再也不是黑镜了。
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再不震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