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是一部美国电影,但她首先是一部关于意大利文化的电影,《教父》对于意大利文化,尤其是家庭文化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多人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都会感慨,这难道不是纪录片吗?人首先都是情感的动物,一部影片是否打动人,首先要从最基本,最底层的情感入手。
我们今天把《教父》分拆开来,每一个小片段其实都平淡无奇,但是这些平淡的小片段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却产生了如此巨大的魔力,究其本质,因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的,没有任何的做作,没有任何的夸张,就像我们真实的生活一样,人对于真实其实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对于编造的东西总是会有一种天生的觉察力,我们其实都能一眼分辨出什么是经历,什么是段子,因为真正动人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我们在看到《教父》当中这些琐碎的生活片段时都会那么的感动,因为这些片段和我们真实的生活产生了共鸣,合情合理(make sense)是感动的基础。
科波拉在拍摄《教父》时大量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手法,也是他多次提到的:上帝视角(god's point of view)
上帝视角的本质就是只陈述事实,不发表观点,这看上去很容易,其实是及其困难的,因为观点其实是不值钱的,但是要抓住事实基本不可能:因为人都是主观的,我们在陈述事实的时候其实都是带着自己的观点的,人类文明史这么几千年了,能接近上帝视角这个境界的作家不超过50个(一百年一个的节奏),而莎士比亚毫无疑问是里面境界最高的一人。
著名影评人,肯尼斯图兰的评价无疑代表了很多影迷共同的心声:
“我在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好,但是后来每看一遍都会看到新的东西,觉得越来越好,因为你在不同的年纪都会有新的领悟,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年纪对你来说是不一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教父》时有常看常新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和看《红楼梦》,看《水浒传》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翻来覆去得看这些开上帝视角得作品,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自己十年前得想法和观点,自己都会觉得好笑,自嘲当年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幼稚,在事实面前,观点总是无力和苍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对《教父》里的台词和场景那么的着迷,一次又一次得反复表达自己的敬意,那些简单有力的台词像“我会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这些词句是那么的简单直白,连一个多余得修饰语都没有,但是里面所凝结的是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事实当中高度提炼出的人生智慧,有一天当我们的个人经历终于到了那个点之后,你终于领悟到了得时候,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这些作品真的是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