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的大结局为什么是黑白色调?

2025-03-30 22:11:3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罗杰·狄金斯说:“把色彩拍得好看并不难,难的是让色彩完美的服务于故事。”




而在极尽繁华的长安十二时辰之后,黑白色调,回归一种极简的韵味。


如果说这个故事一直是繁复华丽精美的工笔画,最后这几分钟回归了水墨画。










莫名想起了另一部发生在唐朝的电影。


《刺客聂隐娘》。


与 《长安十二时辰》正好相反。


刺客聂隐娘从黑白色调起,回归色彩。




挺有趣的。






从故事内容来讲。


这个结局,无论对于观众本身,还是对于这个剧作,都谈不上大快人心和酣畅淋漓。


林九郎、元载、王韫秀。三个观众恨得牙痒的角色,好端端地在朝堂之上。


毕竟历史人物和原型在那里。




李必和张小敬,两个为守卫长安付出全部心血的人,正背着行囊,离开这座辉煌的都城。


尽管是自己选择的。却也是那座城池里,容不下这样两个,干净纯粹的人。




这样的告别,也符合黑白色调试图表达的情绪。








而单单从结局本身来说,这个结尾,其实有着壮美的台词,和开放式的结局。




这便是上帝视角的悲伤之处了。


我们从中看不到希望。因为所有的未来都已发生。




因此无论是檀棋那句登徒子。最后一点甜。


亦或者那句充满希望的长安的太阳,真美。

都在这黑白色调的的映衬下,有了更多悲壮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