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烂不堪的船厂依旧驻守在西枝江畔,造船业在公路铁路快速发展中淡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丰江和枫树坝水库和电站的开建,东江航运日渐式微。特别在枯水季节,受电站人工控制泄流的影响,东江干流航道水深不足,无法通行大吨位货轮。更为致命的冲击是,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铁路交通网日益完善,相比较之下,体积庞大且动作缓慢的轮船,自然而然成了历史。
航运的式微直接导致造船业的萎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惠州境内两家主要的造船厂——惠州市船舶修造厂和惠州市造船厂(县级单位),也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静默下来。员工相继离去,造船设备或被卖掉或被转让,比肩而立的两家船厂址成了一处名副其实的“工业遗迹”。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如今,破烂不堪的船厂依旧默默驻守在西枝江畔,厂房内外杂草丛生,不但一些空地成了菜园,靠江边一带更是垃圾成堆。船厂也在一片“拆”声中再次引人注目。
2002年,惠州市动迁办向船厂下发搬迁拆除通知。此后,船厂采用租厂房形式,把船体车间搬迁到下角,但轮机车间因种种原因仍保留在原厂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