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

2025-04-13 11:36: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综合上述各章分析,三江特提斯构造域是在全球大陆总体北移,泛大陆解体→重组→解体的总的全球构造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其演化可划分为如下6个阶段(图7-2、3)。

1.全球泛大陆解体、原特提斯形成阶段

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初,全球泛大陆解体,形成南部冈瓦纳大陆群、北部劳亚大陆群和居间的泛华夏大陆群。南北两大陆群之间为原特提斯洋,泛华夏大陆群各陆块即散布在原特提斯洋之中(偏东部),北部的古亚洲洋,中部的秦-祁-昆洋、巴颜喀拉洋和南部的金沙江哀牢山洋、古澜沧江洋都是互相沟通的。“三江”地区的洋、陆即位于其南部。

2.统一的泛华夏大陆形成阶段

早古生代末,秦-祁-昆洋、金沙江-哀牢山洋、华南洋闭合,使一度分离的泛华夏大陆群各陆块拼贴成统一的泛华夏大陆。泛华夏大陆北面仍以古亚洲洋与劳亚大陆群相隔,南界以古澜沧江洋与冈瓦纳大陆隔洋对峙。此时的古亚洲洋与古澜沧江洋通过居间的巴颜喀拉洋相互连接,形成向东张开的喇叭口型,统一的泛华夏大陆位于东部近喇叭口一带。

3.古特提斯阶段

晚古生代,昌都-思茅陆块沿金沙江-哀牢山带再度裂离母大陆——泛华夏大陆,形成古特提斯的金沙江-哀牢山群,并与延续下来的古澜沧江洋及后来扩张形成的昌宁孟连洋、甘孜-理塘洋一起构成三江地区古特提斯的4个洋盆,并与巴颜喀拉洋连为一体。澜沧江洋、昌宁-孟连洋、金沙江-哀牢山洋和甘孜-理塘洋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巴颜喀拉洋的南部分支,形成岛海相间的古构造、古地理构局。这个以巴颜喀拉洋为主体的南部特提斯洋在帕米尔以西与自古生代残留下来的古亚洲洋相归并,使东特提斯仍保留向东开口的喇叭型。

4.泛大陆形成阶段

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泛华夏大陆群的向西楔入使北部古亚洲洋和南部澜沧江洋,昌宁孟连洋、金沙江-哀牢山洋于晚古生代末同步消亡,终于完成了横贯东西的古特提斯洋自西向东逐渐关闭的历史,从而在全球第二次形成泛大陆。三江地区进入陆内汇聚造山阶段。

5.第二次全球泛大陆解体阶段

全球统一的泛大陆生命非常短暂,可谓瞬现即逝。晚三叠世班公湖-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的形成,并贯穿整个冈瓦纳和欧亚大陆之间,宣告了泛大陆的解体,这似乎印证了统一是相对的,对立是绝对的这一基本哲学观点。

图7-2 三江地区构造演化模式图(南段)

(据李兴振等1991年资料修改)

1—逆冲推覆;2—中、新生代各类盆地沉积;3—滨海沉积;4—浅海-台地沉积;5—半深海沉积;6—深海复理石和硅质沉积;7—扩张期基性火山岩;8—火山弧型或碰撞型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9—花岗岩类;10—洋壳;11—板块结合带。罗马数为构造单元代号(同图1-2)。EB—拉伸盆地;PAB—走滑拉分盆地;MCC—变质核杂岩;Sn、W、Pb代表矿产

6.全面陆内汇聚和中/新特提斯洋向印度洋并转阶段

随着冈瓦纳大陆的全面解体,印度洋的形成和扩张,导致冈底斯陆块和印度陆块向北运移,促使班公湖-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先后于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始新世闭合,至新生代三江乃至青藏高原地区进入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相碰撞的全面陆内汇聚阶段,并在三江地区形成三江构造结。但作为雅鲁藏布江的中特提斯洋,它的东、西两端分别在安达曼群岛帝汶岛和阿拉伯海—阿曼湾一带并入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俯冲是中特提斯洋收缩、俯冲的继续;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也是中特提斯洋在阿拉伯海的阿曼湾一带俯冲的继续;作为由中特提斯残留下来的新特提斯的地中海(黄汲清、陈炳蔚,1987)仍然存在。

图7-3 三江地区构造演化模式图(北段)

(据李兴振等1991年资料修改)

图例及文字说明见图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