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前后长达81天,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
由于孙之獬的撺掇 , 多尔衮下达了“剃发令”。命令所到之处,十日为限,”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令传达到江阴后,迅速激起了民众的反感,阴历六月二十八日江阴人民请愿,保留发式,拒不剃发。知县方亨密信请兵的消息泄露后,江阴人民非常愤慨,商民率先罢市。四乡农民也在季世美、季从孝带领下,赴城支援。十多万民众汇集在明伦堂广场举行大会,大家推举县主簿陈明遇为首领,侨寓江阴的徽商程璧捐银3.5万两相助。随后杀方亨,斩清差,除奸细,据城抗清,多次击败小股清军的进攻。
博洛派兵10万增援,以南明降将刘良佐为先锋,分16营围城,旋烧东门,掠城外富户,大肆捕杀义兵,欲绝城内军民外援。
江阴县前任典史阎应元居城东砂山,应陈明遇之邀于七月初九入城,被推为城主和义军首领。
当时城内兵不满千,户不足万,装备物资匮乏。阎、陈共主城防,整饬队伍,发放武器弹药,筹措粮饷,义兵纤毫不乱。遂祭旗发令,乡兵20万余人,分守4门。阎应元坐镇北门,昼夜巡逻。城内缺箭,即仿草船借箭法,夜在城上树草人,得清军箭数万。
清军炮击北门,3万清军沿10座浮桥过护城河,扎云梯登城。义军施放炮铳,用长枪拒战,城上矢石俱下,清军死伤惨重。阎应元又令军民赶制小弩、火砖、火球、木铳等兵器,自创火火锤弩,加强防御。
接连一个多月,清军多次攻城未果。清军久攻不下,多次派人到城下劝降。义军乘清军劝降之机,派勇士百余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入刘良佐兵营,炸死炸伤清军2000余人。
清军在城外花家坝用200余门大炮专轰城东北角,一昼夜大雨如注,炮声不绝。二十一日,清军以狼烟和炮火掩护,渡过护城河,蜂拥而上。江阴城陷。
江阴城陷后,阎应元、陈明遇等率众拚死巷战,斩杀清军千余,义军全部殉难。
博洛下令屠城3日,惨遭屠戮达十七万二千余众。幸存者仅53人。清军兵力二十四万,攻城时亡六万八千多人,巷战中亡七千多人,损失的高级将领有三王十八将。
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江阴人民誓死不屈的精神一直为后人称道。其中有诗曰:“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