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写什么历史沿革?

连云港有那些历史朝代?有写什么样的历史性演变?
2025-03-31 11:02: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唐高祖武德六年(西元624),改海州新乐县为祝其县。
  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5),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海州总管府改为海州都督府,同时东楚州改属扬州都督,而以沂州来属,沂州辖费、临沂、颛臾三县,此时海州总管仍辖四州十七县,相当于今、涟水县、山东省临沂市区、费县、平邑县、临沭县、莒南县。这也是连云港领域较大时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6),废龙沮、曲阳县入朐山县,利城、祝其县入怀仁县,厚丘县入沭阳县,又废环州为东海县,此时海州都督府辖海、涟、沂三州九县。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7),废涟州为涟水县,改属泗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西元627),罢都督府,分天下为十道,海州属河南道。此时,海州辖朐山、沭阳、怀仁、东海四县,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沭阳县。
  唐高宗总章元年(西元668),沭阳县改属泗州。
  唐高宗咸亨五年(西元674),沭阳县复属海州。
  唐玄宗天宝元年(西元742),改州为郡,海州改为东海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改郡为州,东海郡复改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899年),海州入吴国。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为后周所占。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为十五路,海州属淮南路。
  宋神宗熙宁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海州属淮南东路。
  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1),海州为金侵占。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复归南宋。
  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5),海州再割让金国。
  宋宁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归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西元1235),海州徙治东海县。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西元1253),海州复治朐山县。
  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为西海州。
  宋恭帝德佑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为元所占,复改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为海州路总管府,领朐山、沐阳、赣榆(怀仁县改)、东海县及录事司。后改为海宁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宁府改为海宁州,录事司与东海县均并入朐山县。海宁州改属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2),设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海宁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淮安路。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宁州归吴,属江南行中书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宁州复改名海州,属淮安府,废朐山县,沭阳县直属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赣榆县,从唐贞观元年(西元627)以来的局面从此被打破,相当于今天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是连云港局域最小时期。同年,废江南行中书省,海州属中书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废行中书省,淮安府归六部直辖。
  明成祖永乐元年(西元1403),海州仍属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海州为满清侵占。
  清顺治二年(西元1645),设江南省,属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从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属安徽省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西元1662),淮安府复归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苏省,海州属江苏省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为直隶州,统州治和赣榆、沭阳二县,脱离淮安府管辖,恢复唐初以来的局面。相当于今连云港市区、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
  民国时期属江苏省淮海专署、江苏省徐州绥靖公署。先称徐海道,后称东海行政区,辖东海、灌云、沭阳、赣榆、连云市5个县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山东鲁中南行署。先称新海连特区后称新海连市,辖新海市、连云市、云台办事处(后又分前云台区、后云台区)两市一区。新海连市时,辖新华区、民主区、锦屏区、浦西区、云台区、连云区等7个区。1953年1月1日起划入江苏省,归徐州专署管辖,1961年新海连市更名为连云港市,1962年为江苏省直辖市。1983年国家地市体改时,江苏省将原徐州地区的赣榆、东海、灌云3县划归连云港市;1996年江苏省又将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辖四县四区。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云台区,现辖东海县、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