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简单过一下,不妥之处,烦请朋友指正、如下格式是:(出处):(翻译)
《管子》圣君任公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所谓“任公”就是要依靠公正、公法;“不任私”就是做事不凭私意、私见、不凭个人恩怨。任私就会失去公正,就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以大方向而不是小的方面来进行评任。
《八蜀志.却正传》小屈大伸,存公忽私:先能够受点委屈,而后会大有作为的;心存公正就会忽略私心。
《晋书.刘颂传》尽公者,政之本也;树私者,乱之源也:为公尽职是从事政务的基本,为己谋私是社会混乱的根源啊。
《晋书.潘尼传》忧虑之接,必生...:忧虑、祸患相连,必定是因自私而产生,因欲望而兴盛。自私的人不可能真正满足他的私心,贪欲强的人,不可能满足无止境的贪欲,真是至理名言啊。
《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应该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减少私念,降低欲望
《管子•版法》悦众在施爱,有众在废私:让众人高兴在于布施仁爱,去除偏私心态才能得大家称道。
《七法》君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莫敢开私焉:君主做事讲道理,则群臣服从教化,各位官员严格秉公断案,就没有人敢有私心。
《管子•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象天地对待万物,没有什么偏私偏爱;象日月光彩普照一切,才是算得上君主的气度。
法家的公是以一种固定的原则消灭一切私,用严格的法律而不考虑道德方面的因素维持“公”,忽略了正常范围内的个人合理存在的私利。儒家的公是以重义轻利的抽象伦理来扶持公,压制私。
《列子》公公私私,天地之德:意思说公公私私是天地间自然的现象
《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在意志上能抑制私欲才能一心一意为公家做事。谓矫其性:是所说改变他心性。
《韩非》言曲以便私:说人坏话以方便其私利。
《韩非子•孤愤》不明察,不能烛私:不明察就不能洞悉(他的)私心。
杨雄《法言》事得其序之谓训,胜己之私之谓克:做事顺从天地之道是所谓的次序,仁者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归于克己复礼。
《国语•晋语八》夫正国者,不可以日匿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治理国家的人,不可过分亲近权利,行使权利不能有私心。否则百姓不规则,政令不够畅通。
王符《潜夫论》是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黩教以辱命:因此英名的君主审时度势而宣布教令,不因私而伤害法度,不滥用教化法律而玷污君主的职责。
《论语》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后来(过后,返回来)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水最平正(心术就会正直),因此歪邪的人对水自顾也不得不服气;镜子最明亮,因此丑陋的人对镜自照也毫无怨言。水和镜子能显示出人的本来面目,却又不让人怨恨,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毫无私心
《韩非子•五蠹》自环者为之私,背私为之公:古代仓颉造字就说:只顾自己是自私的表现,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就是大公。公私是相反的,仓颉原本就已经知道了啊。
《礼.乐记》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桑间、濮上一带的音乐也是亡国之音,这种音乐奸声逆气,引人向恶,所以有这种音乐的地方一定政教荒怠,民众流离,诬陷好人,谋取私利,不可止住。
《荀子•臣道》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是篡夺君权之臣。
《鬼谷子》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与上司说话需用出奇制胜的方法事引导他;与下属说话要用切身利益说服他。
《释私论》有宰嚭耽私,卒享其祸:吴国的太宰嚭贪婪美色私利,最终还是被越王(葬吴王)灭吴国后而诛杀太宰嚭。
《后汉书.马援传》夫利不在身,以之谋事,则智;虑不私己,以之断义,必厉:如果不只是考虑自身利益,这样计谋做事就会很理智聪明,思考问题不存私心,用以判断事情真相,一定会严正清楚
《易》以断天下之疑:用来分析天下的不解问题。
《书.周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存有积疑不决必然败坏宏图大略,懈怠轻忽一定荒废国事朝政。
《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是用来判定亲疏关系,裁决嫌疑,分别异同,辨明是非的。
《公羊传》春秋谨于别尊卑,理嫌疑:《春秋》严谨的分清楚尊卑上下级关系,理清嫌忌猜疑。
《谷梁》著以传著,疑以传疑:写书要是清楚的写清楚,不能判断的不判断;即是说历史家应遵从忠实记载史实的原则,并能够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自己的著作之中。
《说文》疑,惑也。
《汉书.师丹传》帝所折中定疑:应该根据事件过程进行整体判断而分析疑惑。
《鬼谷子》决情定疑,万事之机:随机应万变,当断则了断,是做决策的正确方法。
《管》贤者死忠以舍疑:贤人会为了穷究事情真相而不惜一切。
《苟》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于无过:真知莫过于可以忽略疑问,善行莫过于没有错误。
《素书》危莫危于任疑:最危险害怕的是任用有嫌疑的人。
《素书》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自己多疑就不会相信别人,自信的人不会猜忌别人。重点还是在于自己。
《左传》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遇上解决不了的疑难,希望占卜能给予解决,没有疑难谁会去占卜呢?
《易》疏,对人以此卜筮,洗荡万物之心,万物有疑则卜之,是荡其私心也:是读者自话,人们用“易”来占卜,抛弃万物的疑难干扰,如果有不明白的事情就进行占卜,这样可以清除人的私心杂念干扰。
《韩非》赏罚不当则民疑。
王通《中说》好疑尚诈。此讥魏武乎:喜欢怀疑人家而且奸诈,这难道是讥笑魏武帝曹操吗?
《人物志》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柔和而顺从之人,心思缓慢而优柔寡断,若不戒备其做事时无法统摄之弊,却以为刚烈必然造成他人损伤,则更能使其安于舒缓。因此,可以与之遵循成法,而难以与之权衡疑难之事。(云尘子)
《潜夫论》马不试则良驾疑。断疑在于实践:好马如果没有试验,则会怀疑它是否为宝马,解决疑问要点在于实践。
《逸周书•武纪》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讨伐一个国家六个机会:离间他们的密切关系,减轻他的猜疑,助长他的危害,按住把持住他的弱点,显露破坏他的约束限制,这就是所说的六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