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细数我对北京的记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片片幽深的胡同。坐在老式脚踏车的后面,穿行于北京老城区,伴着车轮嘎吱嘎吱的响声,听路旁小贩的吆喝。“卖豆汁儿喽”“炸酱面!来了您呐”“糖葫芦儿,一块一串儿咧”,一句句,一声声,老北京城的生机盎然仿佛便从每一个缝隙渗了出来,挡也挡不住。走过了故宫,走过了后海,走过了这一片红墙灰瓦,踏过并不平坦的青石路体会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红墙故宫、灰瓦胡同。即使北京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即使摩天大楼上遍布的光幕玻璃使人们目眩神迷,即使五彩霓虹包围的城市日日充斥着动感和奔放,然而静静伫立在城中央那一片古老的矮房和小巷却永远不会脱离每一个北京人的记忆。那一片宁静的湖、古老的瓦、飘动的柳叶是无论时光飞旋过多少个年头,都不会改变的安宁。那是北京的根。以前在书本上总觉得它们徒有好玩的名字,又长又窄,破旧而且拥挤,远不如大街和马路整洁有气魄,白天车水马龙,夜里华灯串串,繁华热闹。现实中看到之后却乐此不疲,兴趣盎然。书本上看不到胡同中雕刻着岁月时光的牌匾,看不到灰色砖瓦墙里隐藏的历史画卷,看不到胡同中炊烟升起时老奶奶满足的笑脸,更看不到奔跑的孩童身上满溢的欢畅喜悦。
在古老的北京城,也许还未折服于胡同的幽深美丽,便已然被这些数不胜数的奇特名称弄得晕头转向了。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经拥有过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胡同里邻里相熟,院落间紧密相连,天然形成了一种既热闹又和谐的人文氛围。在北京,胡同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交通衢道本身,它更像是北京人生活的依托,北京城文化的脉络。它还似一座座北京风情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展映着万千生灵的律动流过。
但此时,胡同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跟不上城市变迁,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胡同之没落不可避免。万幸的是,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地朋友乘坐人力三轮车,经什刹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境。
“北京胡同滋养了北京人,人与胡同又一起传递着北京文化的魂。”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北京胡同是北京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或许在不远的将来,目前尚存的北京胡同会变得更具古风,已然消逝的北京胡同也会再度归来。
古都风华,燕京城闾巷交错。如今,很难说清,究竟是北京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还是胡同成就了厚重的北京文化。作为老北京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胡同具有永恒的魅力,让我们倘佯其中欣赏其幽深静穆,感受其博大精深吧。
1.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
2.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