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洋务运动兴起之后,一副中华崛起的兴奋感在精英阶层中弥漫开来,可谁都没有想到这竟是近代中国的中兴绝唱。一场甲午战争打碎的不仅仅是北洋海军,更是四万万人民的美好愿望,从此我国近代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国家讨论的主题也从崛起变成了存亡。
晚清影响中国的两大战争,一个是鸦片战争,一个便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直到现在还会渗出淋漓的鲜血警示我们曾经的耻辱。不禁想象如果甲午战争是以我国胜利而结束,今后中华民族会少受多少深重苦难,当然,历史不能如果,各种各样的因素决定中华民族劫数未到,中国近代的九九八十一难,才刚刚开始。
甲午海战
战争起因
很多人读历史总是喜欢读汉唐气象,有意地将宋元、近代部分忽略不计,这也是人之常情,谁愿意回忆自己挨揍、受辱的经历呢,但作为一个民族,不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为什么落后,将来还谈什么复兴,谈什么崛起?
甲午战争与赤壁、夷陵之战非常相像,曹操携百万雄师,大有吞吐天地的气势,刘备携优势兵力,企图一鼓作气,全歼东吴主力。战果也颇为相像,曹操大败,此后20年内不能再跨越长江一步,刘备病故白帝城,蜀国成了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甲午海战前夕的中国,无论是工业产值、经济实力、军备技术以及作战经验,都优于当时的日本,巍巍中华完全找不到失败的苗头,最后竟然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估计光绪皇帝若到了刘备的年纪,也会气得一口老血吐出,呜呼哀哉了吧!
甲午战争,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且看它因何而起,国内外历史学界对此毫无争议,日本处心积虑、厉兵秣马就是为了寻找机会,将中华帝国拉下马来,争当东亚老大,这一战不能避免。
21世纪的两国领导人谈到两国关系都称为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细细分析,日本除了唐代派过遣唐使来我国学习外,似乎也没有其他友好往来,唐以前确实也有过接触,但仅仅是朝贡和册封,谈不上友好交往。
宋元两朝除了沿海的民间贸易,几乎没有听说过他们的政治情况。到了明朝便开始兵戎相见了,此后的中日关系一直都没怎么改善,直至今日两国领导的交往仍然是困难重重。
文化相近的两国,关系为何如此诡异?
其实文化相近也只是表面,的确,日本的古建筑、日本的和服、日本的相扑、甚至日本的文字怎么看也都是照猫画虎,见样学样,但这些对日本来说只是外层包装,决定民族性格的首要因素是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多灾多难的地缘环境决定了日本人非常强烈的实用主义态度,身边有个强大的唐帝国,他便会数次遣使,学汉字,做皇帝,而且上手很快。
明治维新
当西方列强撬开日本的国门,他便摇身一变,迅速地将自己工业化,从此脱亚入欧。至于他到底是认可家国一体还是天赋人权,无所谓,谁更流行,谁更强大,就学谁。
日本,从来都不是中华文化的一份子。
中华民族似乎也不怎么待见这个小邻居,1893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全罗道地区请清政府派兵救援,李鸿章于是派叶志超率兵前往,日本竟然也派船前来,要求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清政府当然不干,岂料日本竟然派兵屯居朝鲜要害。
李鸿章不愿轻易宣战,希望让英、俄、德、法诸国出面调停,这也是想让外国势力互相牵制,然而国内主战派情绪激昂,加上日本先前吞灭琉球已经得罪了中华帝国,此次更是触犯众怒,大战一触即发。
战争过程
战争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94年8月到10月,中日在朝鲜半岛进行陆战,结果,中国溃败,叶志超率军退回鸭绿江,陆军完败。紧接着,黄海海战爆发,致远舰沉没,管带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挫,但主力尚存。
第二阶段,1894年11月到12月:日本登陆辽东半岛,侵占旅顺港,北洋舰队退至威海卫。
第三阶段,1895年1月到2月,日本将辽东半岛的陆军撤出,再登陆山东半岛,从陆地上包抄威海卫,与联合舰队配合作战,全歼北洋水师。清政府开启和谈。
这样的结果怕是谁都想不到,开战之前对比两国情况,无论是人才、军备、领导、人数、士气各方面,中国都占据着优势,战争中各个将领表现不可谓不英勇,北洋舰队若都是贪生怕死之徒,试问为何全军覆没呢?
光绪皇帝抗日意志也不可谓不坚定,甚至是慈禧也没有卖国求荣之嫌,中国,竟然就这么败了。在此,缅怀一下先烈的英灵吧,所有在甲午战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
先烈不朽
失败原因:各怀鬼胎
再回到那个老问题,中国为何战败。很多人讲奸臣当道,这显然禁不起推敲,李鸿章、慈禧等人并非唯外国人马首是瞻,这两个人的翻案文章近几年很多,无需在此赘述,何况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另有一种观点是清流误国,及一些经常将爱国主义挂在嘴上的近代键盘侠不懂军务,却在指责将领用兵不当、军机败坏上情绪激昂,但如果这些家伙就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前途那这个世界可真是太危险了。这里也只能介绍一种比较可靠的观点,民族主义的观念在中国没有普及,而在日本早已深入人心。
民族主义,及全国上下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民族主义如此重要吗,好像是,近代西方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首要因素便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民族主义,否则操作起来就会是一盘散沙。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照片
那当时的中国不是民族主义吗?恐怕不是,当地士绅见到日本兵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同仇敌忾,而是一团和气,甚至捐钱捐粮,老百姓见到日本兵也没有英勇抗争,而是默不作声,也许还有点幸灾乐祸,这是传统王朝的必然现象,不管谁当权,老百姓都是当权者的子民,大清还是日本,有什么区别,至于战争中谁吃了点亏,谁全军覆没,那更是不关己事,民族是什么?没概念。
再看清王朝内部,陆地常备军号称100万,有战斗力的仅有李鸿章的5万淮军,而淮军从本质上来讲只能算作李鸿章的家军,从筹备到粮草到作战,李鸿章一手操办,朝廷没有资助过一分钱,他们如何肯为清王朝卖命,清王朝都可以避而不见,哪里谈得上为当时还不存在的什么国家、民族呢,北洋舰队也是如此。
因此,李鸿章是以一人当一国,中日战争,应该叫李日战争。
这就很能为李鸿章的政敌所用,因为仗由李鸿章一个人打的,打赢了自然更好,打输了刚好把李鸿章搞下台,最好的情况就是李鸿章和日本两败俱伤,他们既能搞定李鸿章,又能赶跑日本人,何况满朝文武都认定此战必胜,所以弹劾李鸿章自然也得更努力。
全国上下除了光绪皇帝,都在看热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前夕,山东线管李秉衡由于私人恩怨坚持见死不救。北洋舰队被歼灭之后,支援的广东水师残部请求日本放过自己,理由竟然是日本舰队对付的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广东水师无关,令日本人哭笑不得。甲午战争的悲壮,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人造成的。
结语:难忘国殇
很多人将此类事情归为中国人的不团结,这自然不能算错,但如此悲痛的结果竟然就得到这么一个如此廉价的答案,似乎不太合适。
甲午战争的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台湾被割、辽东半岛若不是三国干涉也得尽入日本人之手,最要命的,就是所赔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当年鸦片战争的2100万元的赔款相比真是天文数字,要知道,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仅为8000万两,据有人计算,这笔钱连本带息还给日本要50年,在此期间一切现代化的国防都不再可能,中日之间的差距从此拉大,中国也从此沦为世界二流国家。
天朝上国没有了,朝贡体系也没有了,有的只剩外国的炮火和遍地的哀鸣,相传北洋舰队覆灭的当日天空中下着绵绵细雨,如同先人们在为他的子孙哭泣,大好的河山、朴实的人民,前路艰险,一定要挺住。
北洋水师甲午海战失败主要是思想和政治制度上的失败,而不是器械的失败。北洋水师总共有4000余人,大型战舰25艘,是最先进的战舰。但是北洋水师军队虽然规模不小,但是纪律散漫,腐败诸多,日程训练疏懒,指挥思维落后,所以日军顶过了第一波的攻击之后被击败。
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化,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于世界,还做着天朝大国的美梦。
首先是因为清王朝选择了投降,想要息事宁人。其次是军兵士气不高,供给没有给到位。还有我们清朝时期的武器比不上日本人的武器。
就是清政府的不作为。当时的清政府没有一点危机意识,思想涣散,没有团结一致的决心,所以才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