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关注美国大选的中国人,其实最关切的是未来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事实上,任何一个美国总统制订对华政策,都是基于美国利益的权衡和考虑。正如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葛来仪在大选结束前说的那样:无论谁当总统,对华政策的大局也不会轻易改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极小”。但不可否认,不同候选人看待中国的角度和侧重点并不相同。在包括对华态度的对外政策上,美国总统候选人常常上台前说一套,上台后却因现实需要而进行各种调整。事实上,现在还无法预知奥巴马当选总统后究竟会采取哪些具体的对华政策,但从他的言论和顾问班子组成来看,或可折射出他将来的对华政策走向。奥巴马去年在《外交》双月刊上发表了《重振美国领导地位》一文,其中在论述对华关系时,他主张在亚洲建立一个更为有效、广泛的构架,而且要超越现有的双边协定、高峰会议和多边机制,比如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他宣称,美国要鼓励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国”,在美国的主导下帮助解决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他说,中美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扩大合作。与此同时,为了保持在美国中下阶层选民中的支持率,奥巴马在涉华贸易问题上一直有浓厚的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倾向。有学者认为,如奥巴马当选,在制订对华政策过程中,某些党内反华派(如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利益集团(如工会组织)必然会对他施加影响,迫使他在人权和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
奥巴马强调通过外交和协商解决外交争端,这或许会有助于中美加强沟通。但也有人认为,民主党的这种协商态度是有限的。如果协商得不到奥巴马所希望的结果,甚至使他被美国政界视为“软弱”时,他将立即转为强硬。被奥巴马视为榜样的前民主党人总统肯尼迪就是如此。在奥巴马庞大的外交顾问团队中,核心加外围成员共近200人,其中不乏对华政策务实派,包括卡特时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顾问布热津斯基、克林顿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雷克、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主管贝德和助理国务卿苏姗·赖斯等。
不过,奥巴马的外交顾问中还有一些所谓人权专家和自由派人士。有分析家认为,这些人代表了奥巴马外交政策方面的所谓“理想主义成分”,其中有些人还显露出借维护“民主、人权”之名干涉别国内政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