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 全文1000字的读书笔记(最新)

要最独特的一份,谢谢
2024-11-29 07:53: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
傅雷家书读后感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3.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4.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5.
很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艺术类学生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去甚远,谈论艺术的书籍,我一个俗人,只能望洋兴叹了。直到近来偶然在名家荐书中发现它的“身影”,对其内容才有大致了解。第二天就把这本具明显沧桑感的宝贝借阅回来,竟爱不释手,于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相信这本书我不会只看一遍(事实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看完第二遍了,呵呵),它就是《傅雷家书》。

如果仅因书中较多地谈论到对音乐的介绍和学习即把它定性为艺术类书籍,那我觉得更应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

楼适夷给该书作的序中写道,这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于书中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想在这里多作描绘,要对一部“百科全书”进行阐述,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仅把它当作一部教子篇来写点自己的想法罢了。

傅雷把培养儿女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机会见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暂。可能正是此种原因导致我与父亲的隔阂,也许这个词严重了,确切的说应是缺乏沟通。儿时的我觉得父亲有点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严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离。

但即使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仍能时刻感受到父亲期待而严峻的目光及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的,父亲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邻人或亲朋赞扬我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此刻的父亲是幸福的;往往父亲亦会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扬,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样感到幸福,虽然我一直没有对他提及。

记不清从何时起,父亲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总是些人生哲理、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感到厌烦,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可曾排斥过傅雷的这种“唠叨”。但事实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些唠叨,保存着这些财富。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在心中,他同样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踏上了外乡求学之路,父亲的唠叨少了,偶尔能在电话里听到极具磁性的声音和熟悉的语调。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万分。听筒响起了忙音,放下电话,几分失落,几分感伤。

在外的日子,我成长了。每次回家,父亲的唠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语气;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对话的气息。我们都在变化,我逐渐成熟,而父亲却已走到中年后期。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点,不辞辛劳;我也甘愿当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亲的教导陪伴。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坚决、果断记忆犹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说,她也做过类似的作文,也写的是父亲。

在儿女心中,父亲永远世伟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护着我们这些树木,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他仍不断地提供养料助我们成长。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此时,我都想跟他说:“爸,忙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其实很早就有这些感受,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仅限于想法。要谢谢《傅雷家书》,促使我把它写成文字。父亲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仅这些文字当然言不尽兴,但总也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本来是打算就《傅雷家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正进行中思绪却摆脱束缚,随兴而至了,结果就成就了这篇文字。杂乱之处,只好请各位见谅了!

6.

回答2:

1.
傅雷家书读后感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3.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 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4.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

5.
很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本艺术类学生必读书目,当时只觉得艺术与自己相去甚远,谈论艺术的书籍,我一个俗人,只能望洋兴叹了。直到近来偶然在名家荐书中发现它的“身影”,对其内容才有大致了解。第二天就把这本具明显沧桑感的宝贝借阅回来,竟爱不释手,于最快速度看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同时相信这本书我不会只看一遍(事实上,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我已经看完第二遍了,呵呵),它就是《傅雷家书》。

如果仅因书中较多地谈论到对音乐的介绍和学习即把它定性为艺术类书籍,那我觉得更应把它看作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不仅论及音乐,同时涉及教育、文学、爱情、人生等各方面,且不是浅尝辄止,很多都是极有深度的见解。在这本书信集里,随处可见一个父亲的慈爱、对孩子的厚望及骄傲,深厚的艺术造诣、渊博的学识涵养在书中各个角落闪光,所有的这些无不体现着作者的博学和睿智。

而正是由于这么一位苦心孤诣的父亲,受其陶冶与教导,使傅聪在海外的孤独环境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鼓励鞭策更让他明确艺术道路上的前进方向。而今,七旬的傅聪已是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艺术造诣举世公认。被寓为“钢琴诗人”的他应该也会时常地想念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吧。

楼适夷给该书作的序中写道,这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于书中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不想在这里多作描绘,要对一部“百科全书”进行阐述,这非我能力所及。在此,我仅把它当作一部教子篇来写点自己的想法罢了。

傅雷把培养儿女同样当作他对社会、对国家所应尽的一项神圣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上升到这种认识层次,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和培养,我想是人的本性。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傅雷的谆谆教导,远方的父亲轮廓渐渐清晰,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常想念、时常感动。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长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一年可能只有三五次机会见到他,每次都是那么短暂。可能正是此种原因导致我与父亲的隔阂,也许这个词严重了,确切的说应是缺乏沟通。儿时的我觉得父亲有点可望不可及,他特有的威严令我崇拜,也使我感到距离。

但即使是在这种成长环境下,我仍能时刻感受到父亲期待而严峻的目光及无微不至的关爱。是的,父亲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每当邻人或亲朋赞扬我所取得的成绩时,我知道此刻的父亲是幸福的;往往父亲亦会因教子有方受到褒扬,不知他是否知道,此刻我同样感到幸福,虽然我一直没有对他提及。

记不清从何时起,父亲就开始在我耳边“唠叨”,总是些人生哲理、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感到厌烦,敷衍了事。不知道傅聪可曾排斥过傅雷的这种“唠叨”。但事实上,他完整地保存着父亲的书信,保存着这些唠叨,保存着这些财富。虽然父亲的说教我无法以书信的形式保留下来,但在心中,他同样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踏上了外乡求学之路,父亲的唠叨少了,偶尔能在电话里听到极具磁性的声音和熟悉的语调。表面上我仍然敷衍,但心里已幸福万分。听筒响起了忙音,放下电话,几分失落,几分感伤。

在外的日子,我成长了。每次回家,父亲的唠叨一如既往,但多了商量的语气;我的敷衍也有了些对话的气息。我们都在变化,我逐渐成熟,而父亲却已走到中年后期。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不懂事的孩子,事事提点,不辞辛劳;我也甘愿当个不谙世事的孩童一直有父亲的教导陪伴。

父亲之于傅雷,他没有那么广博的学识,但对子女同样呕心沥血、言传身教;而我之于傅聪,当然达不到那么高远的艺术造诣,但同样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同样对父亲热爱和敬仰。

记得小学时老师布置过一篇作文,写自己最崇拜的人,豪不犹豫地写上了父亲,至于理由已然模糊,但那份坚决、果断记忆犹新。姐姐看了那篇作文,感慨地说,她也做过类似的作文,也写的是父亲。

在儿女心中,父亲永远世伟大而成功的。他就是一座山,庇护着我们这些树木,从小树苗到参天大树,他仍不断地提供养料助我们成长。

父亲依然忙碌,依然唠叨。不经意间看到他的头上有银光闪过,仔细观察发现他眼角的皱纹又深了几分。每当此时,我都想跟他说:“爸,忙了这么多年,该歇歇了,去享受一下。”可愚笨的我始终开不了口。

其实很早就有这些感受,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情越来越强烈,但一直仅限于想法。要谢谢《傅雷家书》,促使我把它写成文字。父亲是一本写不完的书,仅这些文字当然言不尽兴,但总也算是迈出第一步吧。

本来是打算就《傅雷家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正进行中思绪却摆脱束缚,随兴而至了,结果就成就了这篇文字。杂乱之处,只好请各位见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