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人沿袭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成就,在公元1-3世纪达到西方 古代建筑极盛高峰。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2、罗曼建筑
又译作罗马风,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
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两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3、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则是它的另一特色。
4、文艺复兴建筑
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
5、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感,喜好使用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来表现自由的思想和营造神秘的气氛。
巴洛克的原意是奇异古怪。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等部门都产生过影响。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统称为古典时期,古希腊是古典柱式发展的黄金时期,古罗马是拱券的辉煌年代,并且有了道路与城市的建筑,热中于建造公共场所。
中世纪初期教堂基本为“巴西利卡”型,后来演化出来的制式拜占庭教堂多为所谓的“希腊十字式”,后演变为“拉丁十字式”
随后流行的罗曼式主要是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作品多为修道院和教堂,时间跨度为1000-1250年
然后黑暗的中世纪到来了,美丽的哥特风格出现了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矫饰主义”影响,巴洛克风格用来表现柔美与奢靡,后渐渐融入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变为洛可可风格。
19世纪之后,依次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折衷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