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韩的起源于那里?

就是想知道.
2024-11-29 07:24:5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 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 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 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 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 伯。 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 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 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 赵氏 魏氏 知氏 范氏 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 中行氏灭于赵。公元前453年,韩赵 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 赵 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 秦 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颖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颖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 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 步六汗氏 步汗氏 潘奚氏 破六韩氏 破六汗氏 破落汗氏 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历史来源 「韩」源出 ; 一;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因邻晋水,叔虞之子燮( 音谢 )继位后,称为晋侯。晋穆侯之孙毕万受封于韩原 ( 陜西韩城 ),其后逐有韩氏。 二; 以国为氏。战国七雄之一有韩国,三家分晋以后,于前403年由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 ( 今河南新郑县 )。前 230 年,韩国被秦国攻灭。国族后人有的以「韩」为氏。 三;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出大汗」氏,后改为汉字单姓「韩」氏

回答2:

韩氏系承武子 望出颍川南阳 说起韩姓,不禁使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牡那脍炙人口的文章《阿房宫赋》,杜牡在文中形容阿房宫宫殿的富丽堂皇时,有一段“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的描述,春秋战国时代韩国的富盛,由此可见一斑。 韩氏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春秋时代,“封于韩原,因以为姓”;二是少数民族改姓为韩。他们共同组成韩氏姓源。目前韩姓的中国人,除极少数具有外族的血统外,绝大部分均属姬姓的黄帝后裔。 韩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诸侯之一的韩国。当时的位置,就是现在陕西的东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韩姓本来是姬姓。(韩姓,“与周同姓”。也为姬姓。)春秋时代,周文王有一位住在晋国的后裔武子,因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后来他的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为氏,就此姓了韩。当时他们的封地韩原,就是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南边的地方。 对此,史书上有这样记载: “韩之先与周同姓,武子事晋献公,封于韩原,因以为氏。”(见《风俗通》) “韩氏,姬姓之别族,出晋穆公之少子曲沃成师,是为桓叔,生万,此为武子,食采韩原。一云成王封虞于唐,赐毕万韩原之地,其在今同州韩城县南十八里故城。武子生厥,是为献子。晋景公之时,晋作六卿。献子在一卿之位,其从姓封,遂为韩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 韩武子的子孙,以后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权倾当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时候,干脆“三家分晋”,与赵、魏二氏同时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时的韩国建都在平阳,亦即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可见得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已经比过去扩张了许多。 后来,传到韩景侯的时候,把国都从平阳迁到阳翟,即现在的河南省禹县;再传到韩哀侯,又迁都于新郑,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县。由此可见,韩姓的繁衍,是从最初的陕西,然后扩展到山西、河南,最后才遍布于全国各地的。 战国时代曾经显赫一时的韩国,后来被秦始皇所灭,其宗室继续以韩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颍川。到了西汉末年,韩骞为了躲避王莽之乱,举族移居南阳,并且日益繁荣茁壮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以后的韩姓,以河南颍川和南阳两地为最多,其他地方姓韩的人,也大多是从这两地方分支出去的。 由此可以看出,韩姓最早源地是山西,然后,由山西繁衍到陕西、河南,最后播迁到全国各地。 韩姓,自始就是一个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创始祖韩非,他所著的《韩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为治法者的必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