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建国以来,虽然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总体上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是逐步提高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与国外企业管理的发展状况相比,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WTO、走向全方位开放,无论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除国家继续垄断经营的极少数行业外,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就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清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管理差距,从而指出我国企业管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的方向,无疑对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管理现代化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该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本文是对这次问卷调查的基本分析。本次调查发出调查问卷80份,返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62.5%。问卷由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层经理人员填写的占被调查企业的88%,其他管理人员填写的占12%。样本企业涉及采掘、能源产业,机械加工制造业,通信、商业服务、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其中,国有独资占14%、股份制企业占32%(其中上市公司占4%,国有控股股份制占4%),民营企业占48%,三资企业占6%;在样本企业中,大型企业占14%,中型企业的比重为68%,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为18%。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所设计的问题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反映出当前企业管理现状与管理现代化的水平。
1.对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现状与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的基本判断。关于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现状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认识,问卷给出很好(很高)、好(高)、一般、差(低)、很差(很低)5个档次的选择。被调查者对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现状及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评价较低,没有被调查者认为我国企业整体管理现状很好或好,也没有人认为我国企业管现代化水平高或较高,认为管理现状一般的占到了46%,认为管理现代化水平一般的占42%,认为管理现状差的则高到50%,认为管理现代化水平低的更是高达56%,认为管理现状很差的还有4%的比例,管理现代化水平很低的占2%。
2,我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参加问卷调查的人员对企业的基础工作评价比较高,认为很好的为2%,评价好的占32%,60%的企业认为管理基础工作一般,而差和很差总共只占6%。这反映了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加强管理,管理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国有独资7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认为自己的管理基础工作好,85.71%认为一般,有14.29%认为很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股份制企业(含国有控股和上市公司),50%的股份制企业认为自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好,50%认为一般,没有一家认为自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差。这表明通过股份制改革、公司制改制等制度的变革,有效地推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3.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企业的战略管理的状况,问卷通过两个问题进行反映,即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对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认识。调查显示,70%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发展战略,仅有30%的企业没有发展战略。这反映了在市场环境多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企业重视了企业战略的建立与发展。民营企业中有明确发展战略的比值更高一些,达到了79.17%,没有明确战略的只有20.83%;而国有独资企业没有明确战略却达到了57.14%,建立战略的有42.86%。关于对核心能力理论的了解程度,从没有听说过的在被调查者中为0,很了解占到了56%,一般性了解和听说的比重为44%,这表明核心能力理论也为广大企业所接受与运用。
4.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管理方面。(1)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0%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及不知法人治理准确涵义的达到60%。被调查的国有独资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企业的管理者仅有43.75%认为自己的企业具备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回答没有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的被调查者中,有44.44%不知道法人治理结构的准确含义。(2)在样本企业中,属于集团企业的有39家,占总数的78%,在这39家集团公司中,有12家企业认为建立了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占集团公司总数的30.77%,而其余27家都认为没有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达到集团公司总数的69.23%。(3)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仍然是企业所采用的最主要的组织结构形式,占所调查企业的66%,22%的企业采用了事业部制,这表明事业部制已为一部分企业所认可,有4%运用了矩阵制、团队等其他组织形式。企业根据所处内外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组织结构形式的状况已经初步显现。但仍然有8%的被调查者对自己企业的组织情况缺乏了解。被调查的所有国有独资企业都采用了直线职能制。从规模上看,小型企业中有77.78%采用了直线职能制;中型企业中有61.76%的企业采用了直线职能制,有26.47%运用了事业部制,大型企业中采用直线职能制的比例为71.43%。
5.现代管理理论、方法、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的应用方面。(1)关于股权激励机制与年薪报酬制度,有40%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而60%没有建立。股份制企业中只有31.25%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没有实施的达到68.75%;实施年薪制的企业达到48%,民营企业中实施年薪制的达到54.17%超过一半,股份制企业中实施的达到56.25%,但国有独资企业中这一比值只有14.29%。(2)关于企业形象设计,50%的被调查企业进行了企业形象设计,其中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这一数值分别达到了58.33%和56.25%,而国有独资企业进行企业形象设计的数值要低30个百分点,只有28.5%。民营企业和改制的企业在企业形象战略的应用方面远远好于国有独资企业。(3)关于学习型组织,被调查企业中已经或正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占24%,被调查者只是了解和听说过学习型组织的占44%,没有听说过学习型组织的概念的占32%。(4)关于作业流程重组或企业再造,实施作业流程重组企业占30%,而不知道何谓企业再造或作业流程重组的被调查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占20%。(5)关于战略联盟,认为已经实施战略联盟的企业达到36%,还有8%的被调查对象不知道什么是战略联盟。(6)关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只有2%的企业实施了ERP和CRM,考虑实施ERP和CRM企业分别只占20%及26%,自己了解或听说过ERP和CRM分别占44%和32%,没有听说过ERP的占到了36%,而没听说过CRM的高达42%。(7)在办公自动化方面,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企业占到总数的84%,没有实施的只占16%;尤其是股份制企业,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占股份制企业总数的93.75%,只有6.25%没有建立;而国有独资企业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也占到了71.42%,远远高于民营企业的41.67%。
二、问卷调查的若干结论
1.从被调查企业对我国企业整体的管理现状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基本判断来看,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管理现代化的水平仍然具有紧迫性。
被调查者认为我国企业整体管理现状差和很差达到了54%,竟没有人认为我国企业整体管理现状好,更不用提很好;也没有人认为我国企业管现代化水平高或较高,评价低或很低的占了总数的58%。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在被调查的各方面都与改制后的企业存在差距:比如,对管理基础工作的调查,50%的股份制企业认为自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好,而国有独资企业中竟没有一家认为自己的管理基础工作好,国有独资企业建立战略的比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只有42.86%,等等。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管理现代化的水平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以改革特别是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与理论已经初步扎根于企业内部。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从调查的数据中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无论是从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是从企业的战略管理;无论是从企业法人治理机制建设还是从企业现代化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都可以显示出企业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这一方面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体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这次调查中的国有独资企业与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统计资料的对比,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成绩也是改革特别是公司制改革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运行制度的结果。
这次问卷调查中,有34%的被调查者对自己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认为很好或好,60%的企业认为管理基础工作一般,而差和很差总共只占了6%。特别是股份制企业(含国有控股和上市公司),认为自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好的比例高出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达到50%,并且没有一家认为自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差的。这充分反映了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改制和加强管理,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进行公司制改制的企业,通过改制及建立运行良好的机制来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关于企业战略,有70%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这一比值更高一些,达到了79.17%,即使国有独资企业建立明确发展战略的也达到42.86%。如果再加上对核心能力理论了解程度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就更能说明战略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所处于的重要地位。核心能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发展,而被调查者中对核心能力理论很了解的就占到了56%,从没有听说过的在被调查者中为0,这与其他在90年代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等)是有显著差异的。
3.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逐渐建立,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调查显示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已经建立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企业有43.75%具备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经营者激励机制方面,有40%的被调查企业已经建立了股权激励机制,实施年薪制的企业达到48%,这表明我国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及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然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是公司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调查的企业中,股份制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达到56.25%,在没有建立有效法人治理结构中更有44.44%还不知道法人治理结构的准确含义,这和我们的公司制改革的目标是有巨大差距的。其中,经理阶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法人治理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从问卷调查资料中显示的信息可知,我国企业经理阶层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被调查企业没有建立股权激励机制达到60%,没有实施年薪制的达到52%,在被调查的股份制企业中没有实施的分别达到68.75%和43.75%。这充分说明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而且法人治理机制不仅仅是“新三会;的建立,关键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的制衡机制的建设问题。
4.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上和组织创新方面还比较落后。企业组织结构形式选择和设计单一。所调查企业的66%仍然采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式,仍然有8%的被调查者对自己企业的组织形式、组织设计缺乏了解。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产品种类的增加、企业的资源和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客观上要求分权的组织结构形式,我们企业在组织选择和设计的单一性就反映了企业在组织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惰性和保守性。只是听说和没有听说过学习型组织的达到了被调查企业的60%,没有从事过作业流程重组及不知何谓企业再造的比例达到了70%。在目前这样一个变化巨大,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过渡和转变的时代,这些数据与之是很不相符合的。为此,企业必须加大有关组织创新理论、方法的应用。
5.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已经在部分企业中得到运用,但总体水平有待提升。从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就引进一大批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现代化的手段,比如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目标管理、企业文化、经营战略等等不胜枚举。例如本次调查显示,50%的企业进行了企业形象设计,已经或正在实施办公自动化的达到被调查企业的84%。国内企业通过持续消化这些先进的管理知识,不断提高整体竞争力。但是,国内企业在引进、应用先进知识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许多先进的方法还只被少数企业了解和运用。例如,学习型组织已经或正在建立的比例只有24%,实施作业流程重组或企业再造的达到30%;实施战略联盟的为36%;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实施ERP的占到了企业总数的22%;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实施CRM的为26%。又如,调查中从没听说过企业资源计划(ERP)占到了被调查企业的36%,从没听说过客户关系管理(CRM)占到了42%,等等。尽管在引进应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手段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创新的管理理论,国内企业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借鉴和应用。
希望以上提供的材料对您有所帮助!
试论信息社会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将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握市场行情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科学管理信息,同时要进行管理创新,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信息社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一个以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接收和显示为主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开始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兴起,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正在彻底地改变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西方有学者将人类社会的这种新的发展形态称为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又称为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路、新理论层出不穷,使人们感到应接不暇。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管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寻找对策,适时进行管理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指导思想,体现为企业的思维方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 “信息至上”观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 “能本管理”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 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惜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己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权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的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伦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收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
1.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 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洽、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一种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规范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谐和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的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 组织运作的虚拟化。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 营销方式网络化。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等问题。Internet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 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 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 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 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小。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核心竞争力是一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管理创新是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而构成的企业内外的成长协调系统,其目标应该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而进行。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 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发现、挖掘、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演化法和孵化法。(1)演化法。指经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上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的期限内建立特定的核心能力。这涉及多种组织活动的事实和调整。(2)孵化法。指企业专门抽调人员,组成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小组,负责在2年~3年内建立核心能力。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营造一种培育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让核心能力成长起来。
2.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能力。知识联盟是企业间战略联盟的一种形式,它以学习和创造知识作为联盟的中心目标。一个组织只有具有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和立于不败之地。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进而创造一个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可以帮助公司扩展和改善其基本能力,有助于从战略上更新核心竞争力或创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以其特定的行业正在结成联盟以得到像技术这样关键领域中的外部专门知识。制药业和软件业就属于那些带头从其他行业借用技术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的行业。其通过与Human Genome Sciences公司的合作,SKB公司极大地扩展了其研制新药的能力。
3. 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模、快速加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说,竞争力是不能移植的。但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把外界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并入企业内部,经过资产重组和企业结构调整,可以将被兼并企业的技术专长整合成企业自身的专长和核心能力。20世纪90年代的“活鱼吃休克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21世纪的“大鱼吃大鱼,活鱼吃活鱼”的竞争方式。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并购康柏公司、英国葛兰素威廉公司并购史克必成公司和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就是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通过并购和重组能极大地提高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也将迅速改变全球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格局。
五、企业形象管理创新
形象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主体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在无限的空间和区域内,以最快的速度整合并传递自身的理念、标识、品牌、风气、制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在诚信方面实现与顾客或公众之间最大限度的“零距离”沟通,塑造并实现管理主体最佳形象的过程。塑造理想的企业形象,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有形形象的塑造。有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指企业形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设计;包括路灯、路牌、灯箱等平面广告设计。包括环境的点缀、建筑物造型、色彩选用、装潢情调等方面的设计。这些可视要素让公众一看便知企业的形象要么高雅无华,要么富丽堂皇,要么洁净舒适,要么管理平庸等。
2. 无形形象塑造。无形形象的塑造主要从非视觉方面,即从感觉、行为、意识、观念等角度来塑造企业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环境氛围。无形形象的塑造比有形形象的塑造更为复杂且重要。它将企业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等因素融入企业行为、员工行为和管理者行为之中。无形形象塑造实际上就是感觉形象的塑造。当前企业形象塑造主要是诚信形象、道德形象、管理者和员工形象的塑造。
六、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企业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途径。市场引导企业,而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非常活跃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并谋求领先,就必须根据瞬息万变的信息,不断调整,创新管理。因此,管理创新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管理创新,企业就难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利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与管理,2001,(2).
[2]孙勇.“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1).
[3]李荣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广东科技,2003,(11).
[4]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4,(1).